魏孟鈞中醫師|中醫內科 WFU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腳麻是袂安怎走?」談周邊動脈疾病與間歇性跛行

 作者:魏孟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





想必大家都有看過「循利寧」的廣告,在廣告中有一句很經典的台詞,就是發生火災的時候,一位長者好不容易從火場中逃生,留下那一句「腳麻是袂安怎走?」也許很多人會納悶,腳麻跟「循利寧」有什麼關係?其實腳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本篇要介紹的「周邊動脈疾病」,就讓我們好好來認識這個疾病。



「周邊動脈疾病」是什麼?


我們的循環系統除了重要的馬達——心臟以外,還有中樞血管(主要是從心臟出來的主動脈)和周邊血管,也就是說除了直接接到心臟的血管以外都可以稱之為周邊血管。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是一種因周邊動脈長期受到高血脂的影響,在周邊動脈血管壁上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atherosclerotic plaque),而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阻塞的情形。雖然所有周邊動脈阻塞都可以屬於廣義的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但是他的表現仍是以下肢缺血為主。


一開始我們的身體還會努力透過血管內皮重組(vascular remodeling)把動脈血管管徑擴大(arteriogenesis)和長出側枝循環(angiogenesis)的方式來代償因為阻塞造成的局部組織血液灌流不足的問題,但時間日久,阻塞情況越嚴重,這些代償的機制也會失效,因而開始出現局部組織缺氧(hypoxia)、發炎(inflammation)、內皮細胞損傷(endothelial damage, endothelial dysfunction)、氧化壓力累積(oxidative stress)等情形,最終就造成局部組織更嚴重的損傷,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可能需要截肢才能保命。


通常年紀大、有糖尿病史、有抽菸習慣、有慢性腎臟病(特別是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人)、本身動脈硬化或有小血管疾病、情緒抑鬱的族群比較容易發生;此外,周邊動脈疾病的發生率也受部份地理、文化、種族或其他社會因素所影響,例如社經地位、學歷等。根據2019年的統計,盛行率最高的主要是北美洲和北歐國家為主。





在臨床上,依據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按照Fontaine或Rutherford分類系統將周邊動脈疾病分為四個階段:

  • Asymptomatic(無症狀期)——可能已經有輕微的組織缺血,但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還不大
  • Chronic symptomatic(慢性有症狀期)——可能開始有一些偶發的間歇性跛行或小腿痠痛的表現
  • Chronic limb threatening ischemia(慢性威脅性肢體缺血期)——比較嚴重的組織缺血,已經有不同程度的組織損傷和明顯的發炎反應
  • Acute limb ischemia(急性肢體缺血)——屬於周邊動脈疾病的危急情形,缺血程度較嚴重時可能會有截肢的風險

四個不同臨床階段並無絕對的順序性,可能交替出現,不論中醫或西醫的觀點,PAD的照護目標都是讓疾病控制在無症狀期或慢性有症狀期,避免進展為CLTI或ALI,以降低截肢風險或是盡量控制需要截肢的範圍。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常見臨床表現

  • 間歇性跛行與小腿疼痛——主要發生在活動的時候,因為活動時局部需氧量大,但因為血管阻塞造成灌流不足而出現缺氧、缺血,引發疼痛。

  • 末梢蒼白或麻木——灌流不足造成末梢局部組織缺氧;下垂時因循環不好,血液堆積在四肢且局部組織耗氧而有「上舉蒼白,下垂潮紅」的生理表現。

  • 壞疽(Gangrene)和難癒合的傷口——傷口的復原、組織的修復都仰賴血液提供充足的養分,周邊動脈疾病的患者因為血管阻塞的關係,局部血流灌流較差,也常出現傷口難以癒合甚至出現嚴重的發炎反應形成壞疽。

  • 手腳冰冷——血液循環除了帶來養分與氧氣的供給以外,也會帶來能量,缺血的組織會比較冰冷,或是毛髮長得比較稀疏等。這些情況其實在中醫的觀點裡都屬於血虛、血痹或陽氣躓於血分的情形。





除了周邊動脈疾病以外,間歇性跛行或小腿疼痛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所致,在臨床上必須確實進行鑑別診斷以利及早做出正確的處置,預防缺血範圍和嚴重程度進一步擴大。臨床上主要常見的鑑別診斷大致可以區分為骨骼肌肉因素、神經因素與血管因素的間歇性跛行,血管因素又可再細分爲靜脈性與動脈性。


骨骼肌肉相關的間歇性跛行最常見的原因是關節炎或是運動傷害,臨床上以疼痛為主要表現,活動時會因為承重的差異,在某些角度疼痛會加重;休息時也不會馬上獲得緩解,但是如果減少承重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神經因素所致的間歇性跛行最常見的原因是神經根壓迫所致,臨床上以尖銳的疼痛或是麻電感為主要表現,症狀的發生與姿勢有關,活動時如果減少神經根壓迫的情形則症狀較輕微,但是休息的時候原有的疼痛不會消失。


靜脈性的間歇性跛行主要是靜脈回流受阻所致,主因為靜脈瓣膜功能不良,常出現在久站或是長時間、長距離步行的族群,臨床上以小腿脹痛及灼熱感為主要表現,活動不會立即引發症狀,休息後很慢才能緩解,但是若將小腿抬高可以加速下肢血液回流,較快緩解症狀





美國心臟內科學會將周邊動脈疾病的風險等級拉高,將它視為與心血管事件、冠狀動脈疾病同等或同義的疾病,有周邊動脈疾病的患者五年內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比例較其他健康成人高;周邊動脈疾病的常見併發症主要可以分為MACE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重大心血管事件)以及MALE (Major Adverse Limb Events重大肢體缺血事件),包括心因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到院前心跳停止(Out-Hospital Cardial Arrest)、猝死(Sudden death);動脈粥狀硬化斑塊若不穩定、剝落就形成血栓,血栓流到腦部可能會引發腦血管意外(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s);血栓塞住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就會造成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急性冠心病(Acute coronary syndrome);血栓塞在下肢就會造成肢體缺血。


周邊動脈阻塞的臨床評估主要包括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病史詢問內容最重要的就是要確認患者有無相關風險因子,包括年紀、抽煙、糖尿病、高血脂,詢問過去是否有發生過其他血管事件,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末期腎臟病等,另外還需詢問患者間歇性跛行或是小腿疼痛的型態、誘發與緩解因子、有無慢性難以癒合的傷口等。


理學檢查的內容包括主要的血管觸診與評估血管搏動情形。血管的觸診部位包括總股動脈(Common femoral artery)、淺股動脈(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膕動脈(Popliteal artery)、脛後動脈(Posterior tibial artery)與足背動脈(Dorsalis pedial artery)。如果兩側脛後動脈與兩側足背動脈都摸得到脈搏,基本上不會診斷為周邊動脈疾病。


如果已經懷疑是周邊動脈疾病的病人,臨床上還會進一步用踝/肱血壓比值(Ankle-Brachial Index)、分段血壓(Segmental blood pressure)、組織氧分壓(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都普勒血管超音波、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方式評估並確定阻塞的血管區段,以選用適合的治療策略。


周邊動脈疾病的西醫治療


目前周邊動脈疾病的西醫治療主要分為三類,包括生活習慣調整、藥物治療與侵入性治療(包括血管介入與外科繞道手術)。


生活習慣調整與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營養衛教、戒菸、減重與運動。飲食營養衛教主要是控制血脂與血糖,減少血管發炎損傷的情形。建議採用得舒飲食或地中海飲食,鼓勵患者多攝入蔬果,減少加工製品的攝取與減少糖分攝取,使用健康的、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香菸中的焦油會增加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同時也會增加血管發炎的情形,戒菸可以延緩血管損傷;肥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外,也會讓血液循環變差,因此減重是周邊動脈疾病患者必須的非藥物治療措施。專業監控下的運動訓練處方可以促進側枝循環的形成、減少發炎、降低氧化壓力,進而訓練患者以達到提高持久性與肌肉肌力,改善日常生活品質,不會因為只能走一小段路而不敢過紅綠燈或不敢出門。


藥物治療——抗凝血藥是周邊動脈疾病患者必備藥物,同時也會搭配其他控制風險因子的藥物使用,包括降血脂藥、降壓藥及降血糖藥。使用這些藥物除了減少血栓形成以外,更重要的是改善血管的品質,減少高血脂與高血糖環境造成的血管慢性發炎。


侵入性治療——包括一些導管介入手段,如果阻塞比較嚴重,甚至已經很難用導管的方式打通的話,甚至需要做血管繞道手術。自2023年起血管介入技術和方式也添加了新的利器,除了傳統的血管支架、塗藥氣球支架、氣球擴張以外,北慈也引進了外周血管內衝擊波碎石術,主要是針對明顯鈣化的動脈粥狀硬化斑塊,透過衝擊波將鈣化斑塊「震鬆」,比較容易達到通血管的效果。


針對有傷口的患者,傷口的照護是另一個重要課題,這類病患因為血液和血管品質不佳,傷口癒合能力差,許多周邊動脈疾病的病人並不是因為心血管事件死亡,反而是因為傷口感染引發敗血症而死亡。這樣的病友需要心臟內科、心臟外科、整形外科、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傷口護理師等專業團隊跨領域照護,以達到傷口照護、減少截肢風險或減少截肢範圍等目標。


中西醫整合照護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那麼中醫有可能成為多專業跨領域團隊照護的一員,一起來照護周邊動脈疾病的病人嗎?中醫可以怎麼幫助這些病友呢?


因為周邊動脈阻塞塞疾病的病友們大多屬老年族群,老年人除了本身生理機能隨年齡逐漸衰退,可能會出現衰弱症、肌少症、營養不良的情形以外,老年的周邊動脈疾病患者常伴隨多重慢性病,除了會增加血管介入或血管繞道手術的風險以外,截肢的風險與截肢的死亡率也較高,此外也常有多重用藥的問題,而多重用藥本身也會讓臨床醫師潛意識下減少原本用藥的劑量或頻次,進而影響治療與疾病控制的效果。即使非老年族群,周邊動脈疾病藥物治療也常伴隨許多不適症狀,例如常用的降血脂藥statin類藥物有一定比例的病人會出現肌肉痠痛的情形,抗凝血藥物也會讓病人有出血傾向;降血糖藥物有時會有腸胃道不適的症狀;即使是運動處方也不是每位患者都可以通用。這時候中西醫整合治療就有可以發揮的地方了。


中醫在周邊動脈疾病的中西醫整合照護中,可以簡單歸納從四個方面切入,包括體質因子、術後照護、風險控管與現今中醫藥轉譯醫學。透過改善營養狀態、改善中醫體質、控制風險因子、減少慢性發炎、降低氧化壓力與改善血液材質和血管品質,達到改善局部組織血液灌流,減少血管阻塞的效果。尤其是中醫特有的補益藥物與藥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虛弱與營養狀態,若搭配針灸療法,也可調節腸胃道消化機能、促進食慾、改善營養吸收、改善腸胃蠕動。


近年政府推行大家醫計劃,並把中醫納入大家醫計劃中的重要角色,其中中醫可以透過針灸和中藥合併使用,控制血脂、血糖,並且調節情志。像是中醫常開立的「壽美降脂一號」(紅麴膠囊),其藥理機轉類似西藥中的statin類藥物,可以抑制HMG-CoA還原酶,達到降低血中低密度膽固醇的效果。其他中藥或植物萃取物,例如丹參(丹參酸)、銀杏(銀杏內酯B)、黃耆(黃耆皂苷IV)、厚朴(厚朴酚)等也可以改善血管重組(vascular remodeling)、抗發炎(anti-inflammation)、抗氧化(anti-oxidation)及改善粒腺體功能障礙(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是治療周邊動脈疾病的潛力藥物。





總結來說,中醫對於周邊動脈疾病的整合照護可以從四大層面切入,在無症狀族群或是有輕微慢性症狀的族群以「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為主要目標,中醫可以協助控制風險因子、幫助睡眠、穩定情緒、改善血流、保護血管、降低發炎,避免進一步惡化;若已經需要做侵入性的血管介入、繞道手術等,術前和術後都可以透過中醫調養,改善營養狀態,確保血管品質,減少局部發炎,調理體質預防復發並降低截肢風險,即使真需要截肢,也能盡可能保留越多健康組織。整個疾病病程都有痰濁血瘀化熱的病機,都可以加減已有實證或動物、細胞實驗證實有幫助的丹參、三七、黃耆、紅麴、當歸、厚朴、黃連等中藥。


👉👉👉點我掛號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走進安寧的路上——從日本到台灣,看見社區安寧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作者:魏孟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




你知道嗎?安寧照顧(Hospice care)的起源竟然與天主教有關,原本是接待長途朝聖者的中繼站、休息站,後來慢慢延伸為照顧受傷或病重路人,到了十九世紀,西方多國已成立許多安寧照顧機構,照顧瀕死的患者。


現代安寧緩和醫療在1967年開始,起源於英國桑德斯博士(Dr. Dame Cicely Saunders)。這位桑德斯博士結合護理、社工與醫師的專業背景,在英國設立第一所安寧養護機構——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院,結合中古世紀收容所與現代醫學的背景知識,照顧、減輕生命末期病人和家屬的身心靈痛苦,以病人為中心,照護患者和家屬的生理與心理需求,重視症狀控制、專業合作、志工參與、悲傷輔導,而為現代安寧緩和醫療立下典範。


世界安寧照護的發展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安寧緩和醫療為「針對面對威脅生命之疾病的病人與家屬的一種方式,其目標是藉由早期偵測及無懈可擊的評估與治療疼痛及其他身、心、靈的問題,預防及減緩痛苦以達提升生活品質之目標。」,尤其強調五全照顧: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著重在以團隊照顧的方式滿足病患及家屬的需求,緩解疼痛及其他身、心、靈痛苦,並協助家屬調適在病人的臨終階段與死後哀傷。隨著世界衛生組織對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的重視,全球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進行安寧緩和醫療照顧,安寧緩和醫療領域也開始專科化,在分工日漸細緻的醫學界中成為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開始安寧緩和照顧的浪潮中,日本是亞洲最早開始融入安寧緩和醫療概念於醫療照護系統的國家。從1973年起,在大阪開始發展,1981年成立首間安寧病房。但是在《Dr.コトー診療所》系列於2003年開始播出的時候,類似劇中五島醫生對於明爺爺這種居家/社區安寧緩和醫療的型態還沒有廣泛的被接受,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前篇文章中要特別介紹《Dr.コトー診療所》這一集,因為五島醫生對明爺爺的照顧模式和臨床專業判斷,非常符合理想的居家/社區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的樣態與理念,是走在日本社區安寧緩和醫療計劃之前的觀念,在這之前,日本仍然是以醫院的安寧病房照顧為安寧緩和醫療主力。2011年後,配合WHO政策,日本政府展開社區安寧推廣計畫,投入巨額預算建構跨區域照護網絡,協助基層醫療機構接軌安寧理念。


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


台灣自1987年起步,經歷制度建構與政策推進,逐步成為亞洲安寧照護的重要典範。1990年首間安寧病房成立,之後陸續有居家安寧、社區照護、非癌末期病患納入(包括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大腦變質、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及慢性腎衰竭)等制度創新。2014年起,基層診所也能申報安寧服務。

不同於日本的限制,台灣的健保制度、醫療密度與宗教參與使得安寧療護更具人性與完整性,特別是在心靈照顧層面,透過牧師、法師、志工等多方合作,除了照顧到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需要,也同時提供靈性照顧,這兩大特點使台灣擁有高品質的安寧緩和醫療照護。現在,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更融入了中醫的元素,讓患者即使在生命末期,處理各種不適症狀時也可以有西藥以外的選擇,讓生命末期的患者也可以享有有尊嚴的生活品質。


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末期患者的休息站,有尊嚴的開始下一段旅程


很多人都有一個迷思,認為進入安寧緩和病房就是在等死、是放棄,其實安寧緩和醫療不僅不是「放棄治療」、「等死」,而是最積極的照顧,重視病人的需求,改善患者各種因為疾病末期的不適症狀,讓病人在舒適的環境中,好好跟自己所愛的家人、朋友相處,珍惜還能跟親友相處的機會,「道歉」、「道愛」、「道謝」、「道別」,讓病人不會帶著遺憾離開人世。


愛在心蓮病房——中醫在安寧緩和的角色


還記得那個「十全十美」的故事嗎?透過中西醫整合照護,同時也因為患者對中醫團隊的信任,以及搭載溫暖的雙手,不僅減輕了長久以來的腹水和下肢水腫,替她減緩了腸阻塞造成的不舒服,也讓她可以趁她意識還清楚的時候從容的和自己最愛的家人討論接下來的安排,包括告別式要怎麼進行、會場怎麼佈置、要穿什麼樣的衣服、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安葬;同時也讓她看到女兒穿上婚紗的樣子,淺嘗了她期待了很久的梅酒和冰淇淋。在台灣,安寧緩和醫療逐漸與中醫結合,提供患者西藥以外的選項。


中醫在心蓮病房,可以用針灸的方式,改善病人的消化道機能,例如腹部脹氣、腹瀉、腹痛、消化不良;也可以透過艾灸儀,增進體力,改善癌因性的疲勞和食慾不振。有些病人在臨終前可能會有譫妄的情形,病人可能也會開始躁動、恐懼、焦慮,也可以透過呼吸導引,或是針灸、艾灸儀、按摩等方式,舒緩他們的情緒,讓呼吸歸於平順,也同時安定家屬的心情。有些醫師也有芳香療法的認證,或是學過其他傳統醫學的治療方法(比如頌缽等),都是為了更進一步的幫助患者。

中醫就是這樣子療癒的存在,不只是單純的施針施藥,改善患者的不適症狀,增進患者在生命末期的尊嚴和生活品質,更重要的是透過心與心的交流、溫暖的雙手,撫慰患者,讓他們可以放心且無所畏懼的踏入「落日月台」,安心地完成「四道人生」。




許多人誤解安寧是「放棄治療」,但事實上,這是最積極的照顧模式。讓病人安心地回到生活本質,與摯愛的人共度最後時光。在安寧緩和醫療領域裡,中醫的角色也逐漸清晰:用溫暖的手、穩定而溫暖的語調、深厚的專業與療癒,幫助患者在尊嚴中走完旅程。讓安寧,不只是休息站,更是一種「愛的再出發」。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李光廷專欄】解析日本社區緩和療護體制

安寧緩和醫療 台日經驗大不同(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

【安寧交流道】日本篇——發展老年緩和療護刻不容緩(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明爺爺的願望——從經典日劇《五島醫生診療所》看見安寧的意義

 作者:魏孟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




最近Netflix將許多經典日劇上架了,除了曾被翻拍台灣版的經典醫療劇《白色巨塔》以外,還有一齣溫暖感人的經典系列——《Dr.コトー診療所》(譯:《五島醫生診療所》、《小孤島大醫生》)。第一次接觸這一齣日劇是在我就讀長庚大學時的選修課《電影與醫學的對話》,同時也是我選擇堅定踏上行醫這條路的啟蒙之一。

當時的醫療劇常充滿醫院鬥爭、搶救生命、手術張力等橋段,但《五島醫生診療所》卻以一種溫柔、簡單的方式,描繪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透過戲劇帶領大眾思考醫療資源匱乏地區的困境與希望。這樣的戲劇在當時少見,如今回看,仍讓人動容。

《Dr.コトー診療所》改編自真實人物與漫畫——《離島大夫日誌》,角色原型是瀨戶上健二郎醫師,他在鹿兒島縣下甑島執業近四十年。這部劇除了醫療情節,更引人思考的是醫療與社區、人情與專業之間的交會

其實不論是在日本或是在台灣,離島醫療資源都是相當稀有、匱乏的,以《Dr.コトー診療所》故事裡的志木那島或是本尊瀨戶上醫師所服務的下甑島,被派往離島駐診的醫師往往都待不久,醫療機構裡的精密儀器都不足,更遑論現代化的手術設備、醫療團隊,如果居民有需要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或診療,都只能搭乘飛機或船舶到本島就醫;在完全沒有駐島醫師的離島,如果要進行死亡診斷,甚至得將死者的大體送到本島相驗,造成家屬很大的麻煩。因此離島醫療資源稀缺對日本和台灣來說都是非常迫切的問題,也是貫串《Dr.コトー診療所》系列,希望帶給民眾有關離島醫療困境的思考角度。


明爺爺的西瓜與草鞋





五島醫生來到志木那島已經快半年,居民們從一開始的抗拒、不信任,到後來慢慢接納這位來自東京且醫術精湛,說話語調柔和,眼神深邃的醫生。大家開始會往診療所跑,遇到疑難雜症或生活困擾也會主動到診療所找五島醫生;醫生一如往常地獨自騎著單車在島上四處挨家挨戶的往診。


這天五島醫生在東京大學附設醫院的同事原澤醫師搭乘渡輪到志木那島,希望五島醫生回到東京發展。晚上明爺爺的兒子趕來診療所後院敲門,通知醫生爸爸不舒服的情形。五島醫生隔天到明爺爺家中診察,在觸診的時候就發現有些不對勁,加上又有疲勞、胃脹氣、血便等症狀,便請明爺爺到診所檢查。檢查果然不出所料,是乙狀結腸癌,且已經有骨轉移的跡象;但是礙於診療所的檢查設備不齊全,五島醫生在和家屬解釋時還是建議到本島進行檢查及治療。


然而,對於離島的居民來說,到本島接受治療是一件大事,明爺爺家中是以務農為主,而且明爺爺年紀已經大了,明爺爺如果到本島,家裡就需要有人跟著去照顧,明爺爺也不放心家裡的西瓜田沒人照顧,況且明爺爺已經在島上生活一輩子了,家園和島上的一切都有他付出的心血,明爺爺向五島醫生促膝長談的過程中明確表達他希望五島醫生親手幫他手術。

「即使會死,也希望死在五島醫生手中。」


在明爺爺和家人的堅持下,即使原澤醫師勸阻,認為應該到本島接受進一步的檢查,以制定更嚴密的治療計劃,五島醫生還是決定親自為明爺爺手術。就在手術過程中,五島醫生發現明爺爺已經腹膜轉移,變成腹膜癌,同時癌細胞也侵犯到肝臟和肝臟周圍淋巴結,已經無法透過手術清除癌細胞,只能先縫合手術開口,並告知家屬大約只剩兩到三個月可以存活。


剛手術完的明爺爺希望可以趕快回家,原本家人和護理師還擔心明爺爺剛手術完,體力狀況還不允許,但五島醫生考量到明爺爺的手術傷口不大,而且明爺爺家離診療所也不遠,可以讓明爺爺回家,在家人陪伴下休養,五島醫生和護理師彩佳定時到家中陪伴和診療。


但是對於長期在東京的醫院執業的原澤醫師並不認同五島醫生的做法,她認為五島醫生已經把島民當作自己的家人,然而醫生幫自己的「家人」做治療是危險的,因為一旦醫生投注如同對待家人般的情感,可能會影響臨床上專業判斷。突然,彩佳來通知五島醫生,明爺爺已經在家中去世的消息,於是五島醫生、彩佳和即將回本島的原澤醫師一同前去。


就在五島醫生開完死亡診斷書後,明爺爺的家屬衷心地向五島醫生表達感謝,也許到本島治療,可以活再活久一點,但身邊就沒有那麼多親人陪伴;在島上,除了五島醫生和彩佳都會來照顧以外,可以坐在喜歡的位置,望著院子裡的樹、聽著海浪拍打的聲音、聽著蟲鳴鳥叫和孫子嬉笑玩耍的聲音。在最後這段日子裡,能夠給五島醫生照顧,是非常幸福的。隨後家屬將明爺爺在世時幫五島醫生編織的草鞋遞給了五島醫生,替明爺爺轉達了對五島醫生的感謝。原澤醫師臨走前,請和田轉達給五島醫生:「五島醫生是幸福的醫生。很少有去世的病人和他的家屬會和醫生說謝謝。」


醫者情感與專業之間的界線


劇中另一位醫師原澤質疑五島醫生「過度投入」會妨礙判斷,但從五島醫生的選擇與堅持,我們看見的卻是——醫療並不只是冷靜理性的技術,更多時候是一種深刻的人性實踐。明爺爺的故事也打破「生命延長就是最好選擇」的迷思。在五島醫生的陪伴下,他雖未接受最先進治療,卻保有了最寶貴的尊嚴與歸屬。


安寧照護:末期患者的選擇與尊嚴


現代安寧緩和醫療的起源可追溯至1967年,英國桑德斯博士創立的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院,奠定了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的照顧理念。透過減緩痛苦、照顧身心靈,陪伴病人與家屬走過最後的旅程。

在《五島醫生診療所》中,我們看到五島醫生早在當時便實踐了「居家安寧」的概念。當劇集播出(2003年)時,日本還以醫院安寧病房為主流,這樣的做法可說是先驅。

五島醫生讓病人不是孤單面對死亡,而是在熟悉的環境中,有親人陪伴,有醫護支持,帶著尊嚴走完人生。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在萬物萌發之際,也讓你的健康重新出發

 作者:魏孟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




春天不只是一年四季中的開始,更是萬物開始生長萌發的季節。在經過漫長寒冬的蟄伏後,第一聲春雷響起,萬物在大地母親的呼喚甦醒過來,開始準備迎接未來一年的挑戰,植物開始萌芽,百花也在盎然的春色中綻放。在中醫重要的經典古籍《黃帝內經》中,春天就是個萬物生長的季節。中醫認為,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運行,皆會因應自然環境而有所變化。春季氣候多變,正是調養生機、順應天時的重要時機。許多體質相關的症狀也常在此時顯現或加劇,提醒我們順應節氣、調整生活。



地球科學小教室:從天文變化看四時更迭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為橢圓形,且太陽位於一個焦點上,造成地球有時靠近太陽(近日點)、有時遠離(遠日點)。同時,地球自轉軸與公轉平面呈23.5度的傾斜,造就了四季更替的自然現象。

我們可以想像,地球就像一顆貢丸,而地軸則像插進貢丸中的一根筷子。這根筷子不是垂直的,而是帶著23.5度的傾斜在轉動,當這顆貢丸一邊自轉一邊繞太陽公轉,便產生了我們熟悉的四季變化。

當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時,晝夜等長,稱為「春分」與「秋分」。春分過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北移至北回歸線,進入「夏至」,此時北半球白晝最長;秋分後則逐漸南移至南回歸線,形成「冬至」,夜晚最長。這些自然節律,與中醫所強調的「順應四時養生」不謀而合。


中醫陰陽學說與春季氣候的關聯





古人雖無現代科學儀器,卻早已觀察到自然節律與人體變化之間的密切關聯。透過「陰陽消長」的概念,發展出中醫陰陽學說,進而衍生出經絡、臟腑、五行、氣血津液等理論體系。

春季氣候特點為氣溫起伏大、對流旺盛、風勢頻繁。俗諺有云:「春天後母面」,形容其氣候變化如後母之變臉,忽冷忽熱、難以預測。中醫認為,「春分」為陰陽轉化的關鍵時點,此時氣機紛亂,外在氣流的不穩定即為「風」的來源。所謂「風邪」,不僅指自然界的風,也包含人體內部環境的劇烈變動與不穩定狀態。驚蟄之後,陽氣漸升,萬物萌發。嫩芽自堅硬土壤中破土而出,如同「稚陽」、「少陽」初生,脆弱而充滿生機。人體在此時亦面臨氣機升發的變化,若調養不當,容易產生各種不適。


春生之氣與身體的易感性







春天象徵著「生」,氣機自內向外、自下而上升發。此一過程需仰賴氣血、津液的充足供應與順暢疏導。若氣機升發過盛,或升發受阻,便可能產生氣滯或亢奮的症狀,例如:

  • 血壓不穩、偏高
  • 情緒波動、易怒
  • 潮熱盜汗、眠淺多夢
  • 胃酸逆流、消化不良
  • 眼睛乾澀、易疲勞


此外,春季陽氣初升,人體代謝活絡,若本身氣血虧虛,反而容易加重消耗,導致抵抗力下降,增加過敏與感染風險。常見疾病包括:

  • 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腸胃炎
  • 過敏性鼻炎、結膜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
  • 乾癬、自體免疫疾病
  • 慢性肺阻塞、肺炎、蜂窩性組織炎
風邪亦分為「外風」與「內風」:前者為環境風邪所致,後者則為體內環境變動所生。臨床常見如:口乾舌燥、血壓波動、頭暈、耳鳴、抽筋、皮膚癢等,皆與風邪有關。



春季養生保健建議





  • 注意保暖:採洋蔥式穿衣法,尤其高血壓患者更需留意,避免早晚溫差引發心血管問題。  
  • 減少受風:易受風不適者,可戴帽子、披肩;針灸、運動、泡湯後應立即擦乾並保暖。
  • 飲食調養:飲食宜清淡均衡,可適量食用白色食材(屬金、可剋木),以和緩肝氣。
  • 規律作息:「一年之計在於春」,建議早睡早起,養成穩定作息有助身心平衡。
  • 疏通經絡:肝經會經過脅肋,經巔頂(頭頂)與吭嗓(咽部),肝開竅於目,如果肝經經絡不通,在春季會有更明顯的影響;膽經在頭部及軀幹側面分佈,也會經過耳朵附近,當膽經經絡阻滯,可能會有頭暈、頭痛、耳鳴等症狀,可以摩擦耳前的區域,或是用梳頭或按摩的方式刺激頭部膽經經過的地方。





  • 多做伸展:春天在五行學說中,不僅對應到(中醫的)肝,同時也對應到「筋」。適當伸展,尤其是胸腹部肌肉、筋膜的伸展,可以幫助肝氣正常的疏泄。

適合春季的養生食療


春天在五行中對應到肝,肝屬木,主條達、疏泄。脾屬土,主升清、運化。古人觀察到,植物的生長,有賴肥沃的土壤,但是土壤中的營養物質也會因為被植物吸收利用而貧瘠,因此認為肝木和脾土之間存在「(肝)木剋(脾)土」的關係。從五行生剋的理論,古人也發展出補母瀉子等概念,並運用在臨床用藥與養生食療上。

古人認為提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時脾旺則不受邪。」因此在春天的養生食療中,「養脾」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春氣本身應肝,調「養肝」氣也是另一個需要重視的。春天是「一陽生」,陽氣初始,需要養陽補充陽氣,讓陽氣充足健壯,「養陽」。根據這些中醫養生理論,結合現代營養學知識,設計出以下食療菜單,大家可以嘗試看看喔!

四神湯(老少咸宜)





適合所有人使用。可以養脾、健脾、補氣,尤其適合平常消化比較低下的人。使用豬小腸是因為需要油脂來萃取藥材中的有效成分,素食者可以先用油將藥材稍微炒香再烹煮。

材料: 
茯苓、芡實、蓮子、山藥、(薏苡仁、黃耆、紅棗、黨參),北慈中醫部也有提供「和氣四神」飲片包(詳情可諮詢北慈中醫部醫師團隊) 
適量薑片 
適量米酒 
一副豬小腸(素食者可用猴頭菇) 

作法: 將豬小腸或猴頭菇洗淨備用。以1000 ml過濾水,浸泡上述中藥材30分鐘後,開小火並放入薑片、豬小腸(或猴頭菇)燉煮1小時,起鍋前加入鹽調味,並淋上少許米酒,煮至酒精揮發後即可上桌。

焗烤奶油菠菜(養肝補血)





富含蛋白質與鐵質,還有許多維生素,可以養肝血,滋養肝陰,奶香可以蓋掉菠菜特有的氣味,尤其適合時常熬夜的民眾或是不愛吃蔬菜的小朋友,對於用眼過度或是生理期來潮的女性也是非常適合的。

材料:焗烤起司片、有鹽奶油、菠菜 
作法:菠菜洗淨後稍微去除水分切段。鍋中預熱,放入奶油加熱融化,放入菠菜,稍微拌炒一下,盛起放入可以放烤箱加熱的瓷器,鋪上起司片,放入烤箱烤至起司融化變成一片金黃色的起司,就可以上桌了。

香煎杏鮑菇(素干貝|益菌營養)





富含多醣體、微量營養素、礦物質,在煎煮時冒出的汁液就是多醣體的成分,富含寡糖和各種益生菌喜歡的營養成分。簡單油煎時釋放出來的特有香氣,也是杏鮑菇名稱的由來,特別適合素食者和小朋友食用喔!

材料:杏鮑菇、少許食鹽、少許香料粉或七味粉 
作法:杏鮑菇洗淨後稍微擦乾表面的水分,平底鍋或不沾鍋上些許油(也可以用奶油),杏鮑菇切成干貝的樣子,在兩面都稍微畫刀痕,下鍋煎至有汁液冒出來就可以起鍋上桌。

海陸燉白菜(營養火鍋底)





一鍋到底料理,鍋中營養均衡,有蔬菜、有肉、有海鮮,白菜煮軟一點,牙口不好的老人家也可以吃得下,也可以變換成火鍋,會是很美味可口的鍋底。尤其適合忙碌的上班族、牙口不好的老人家、拔完牙還無法咀嚼的民眾、剛歷經大手術的患者。

材料:大白菜、干貝數顆、無骨雞腿排兩、三隻、少許食鹽 
作法:無骨雞腿排洗淨後,雞皮朝下放入鍋中,煎至兩面金黃後取出切塊備用。原鍋中放入洗好剝好的大白菜,悶煮到大白菜稍軟,且有足夠空間,放入雞腿肉和干貝,悶煮到雞腿、干貝都熟了,就可以上桌了。

奶油野菇雞腿炊飯(濃香誘食)





這是一鍋到底的料理,野菇用奶油、雞油炒香後,氣味非常香濃,富含多醣體、礦物質、優良蛋白質及優良澱粉。尤其適合不喜歡吃飯的小朋友和食慾差的老人家。

材料:奶油、菇類拼盤(全聯)、無骨雞腿排、生薑、白米、醬油膏 
作法:無骨雞腿排和菇類洗淨,白米淘洗後備用。鍋中預熱,放入奶油融化後,無骨雞腿排雞皮朝下放入鍋中煎至金黃,取出切塊備用。生薑切絲放入原鍋中,稍微炒香,加入洗好的菇類,炒熟。把雞腿肉放入,並把白米和水以1:1比例倒入原鍋中,蓋上鍋蓋,悶煮到米心熟透後開蓋,加入少量醬油膏調味,拌勻後即可上桌。

福棗茶(滋陰補氣,安心助眠)





內含桂圓紅棗,可以養血滋肝,補血養心,又有麥門冬可以入肺腎兩臟,滋兩臟之陰,可改善口乾口渴;黨參甘甜,可以健脾益氣,提振精神與體力。如果容易脹氣的民眾也可以酌量加入陳皮理氣行滯;容易眼睛乾澀的還可以加入枸杞子、菊花。這款茶飲喝起來甘甜,適合所有民眾使用,尤其適合心神不寧、容易焦慮、恐慌,睡眠不安穩、不易入睡、用眼過度眼睛乾澀的民眾,或是在疲累的時候來一杯,也有種充電的感覺喔!

材料:
桂圓5-10顆
紅棗12枚
麥門冬2錢
黨參2錢 

作法:桂圓、紅棗撥開後放水中煮滾,再加入麥門冬、黨參煮15-30分鐘,直到藥材都已經煮透,放涼後濾掉藥材,就是一壺好喝的養生茶飲。


春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人體啟動一整年健康運行的關鍵時機。若能順應節氣,調整作息,飲食得宜,疏肝養脾,便能讓身心在這個春意盎然的時節裡重新出發,迎接一整年的生機與活力。

願你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裡,也能在氣機升發中找到平衡與和諧,讓健康與幸福隨著春風,一起萌芽、茁壯。


點我掛號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當醫療轉為陪伴,愛開始綻放

作者:魏孟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





那天是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她出院了。戴著帽子,消瘦的臉龐仍掛著堅定、勇敢的招牌笑容,由女兒推著輪椅離開病房。她總是說我們是她的貴人,在她的邀請下,我們在莊嚴肅穆的佛堂外合影,為彼此留下醫病之愛的紀念。



一開始的相遇

她是一位罹患罕見腹膜癌的病人。當我們第一次在病房相遇時,她的腹水已經嚴重到像懷孕五、六個月,不但壓迫橫膈導致胸悶、氣喘,連下肢也因回流不良而腫脹緊繃。坐也不是、躺也不是,病痛幾乎將她困住。但她的眼神裡,卻仍帶著堅定與信任。


西醫試著使用各種方式,試圖減少腹水的量,但因為她對治療的效果很敏感,持續的水瀉讓她苦不堪言,稍微使用止瀉藥就會大便困難、嘔吐。我們在中西醫共同照護下,透過針灸與中藥治療幫她一點一滴地減輕負擔,漸漸的,腹水在每一次的返院治療過程中越來越少,從原本如懷孕五、六個月大,慢慢縮成三個月大,到現在已完全沒有腹水;下肢水腫的情況更是在短短一週就明顯消退。



希望中醫帶來奇蹟

但命運並未因此停止試煉,一波波化療與癌細胞的侵襲,讓她的身體越來越脆弱,反覆腹瀉讓她體力不支、肌肉消瘦;最愛美食的她,上次入院因為嚴重的腸阻塞而被禁食兩天而感到低落絕望。那天,她坐在床邊,誠懇地看著我說:「我一直都知道我的身體可能無法再承受更多的治療,也知道病情會持續走下坡,但我沒想到時間來得這麼快。」


我靜靜地握著她的雙手,聽她說著,讓這句話在空氣中停頓片刻。


「從去年起我們結下了緣分。雖然化療可能無法再承受,但我還是抱持希望,希望奇蹟可以再次降臨,也希望中醫可以再幫我多爭取一點時間,讓我有足夠的體力和時間陪伴我的家人,以及完成想做的事。」


我握著她的手:「你很勇敢挺過了很多次艱辛的治療,你的勇氣鼓舞了我們,我們再一起努力。」


在每一次的診療中,她的身體雖然越來越虛弱,但心,仍有著想走下去的力量。每天針灸時,我會握著她的手把脈,感受她的脈象,也讓她感受到另一雙手的溫度;身為醫者,除了施醫施藥以外,更能給予心靈療癒力量。我們聊著她的回憶、聊著她的夢想,也常常開玩笑的跟她說,「我最喜歡10這個數字了,所以我都針10針,留針10分鐘」她也燦爛得回應我「這樣就是十全十美,很好」。



陪你醫路同行,看月亮升起

後來她再度因劇烈嘔吐、低血壓而到急診就醫、住院,那時我剛好在國外休假,是她的丈夫傳訊息告訴我這件事。我請代班的學弟——劉上銘醫師先去關心她,我回國的隔天就到心蓮病房關心她。我告訴她:「現在主要照顧你的住院醫師也是很優秀的醫師,交給他來幫你。我來,是以老朋友的身份陪你聊聊天的。」


學弟告訴我,她的女兒六月份就要結婚了,「我不知道能不能撐到六月那一天,但我衷心祝福她,願她未來能幸福一生。」她曾等待奇蹟,更等待一個可以親自說出口的祝福。


在癌症治療的過程中,中醫常被認為是輔助的角色,但對她來說,中醫像是某種能讓她保有尊嚴、甚至喚起希望的存在,也讓她這一段生命旅程充滿希望和溫度。她不是放棄,而是選擇了一種更貼近自己、更溫柔的方式來面對接下來的旅程。


她是個勇敢且優雅的女士。從來不讓病情奪走她的溫柔,也不讓困難壓垮她的尊嚴。即使在最不舒服的時候,她仍然擔心的是我和我的指導老師——謝伯駿主任,會不會忙得沒有時間吃飯?會不會沒有時間休息?


我們常說醫病關係要保持界線,但在她身上,我學會了真正的醫療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與她一起走這一段生命旅程。我們不是單純的醫師與病人,而是一路同行的夥伴,在這條旅途中,我們給予的不只是醫療,更是信任、溫暖,與一份深深的祝福


她的故事仍在繼續,我們誰也不知道她是否能撐到六月的婚禮,但我知道,她已經很努力了。而我們這些醫者,也用我們的方式——一針一藥、一握手、一句話——讓她的旅程陽光和煦、微風宜人,「十全十美」地,走向她心中那個最美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