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孟鈞中醫師|中醫內科: 明爺爺的願望——從經典日劇《五島醫生診療所》看見安寧的意義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明爺爺的願望——從經典日劇《五島醫生診療所》看見安寧的意義

 作者:魏孟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




最近Netflix將許多經典日劇上架了,除了曾被翻拍台灣版的經典醫療劇《白色巨塔》以外,還有一齣溫暖感人的經典系列——《Dr.コトー診療所》(譯:《五島醫生診療所》、《小孤島大醫生》)。第一次接觸這一齣日劇是在我就讀長庚大學時的選修課《電影與醫學的對話》,同時也是我選擇堅定踏上行醫這條路的啟蒙之一。

當時的醫療劇常充滿醫院鬥爭、搶救生命、手術張力等橋段,但《五島醫生診療所》卻以一種溫柔、簡單的方式,描繪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透過戲劇帶領大眾思考醫療資源匱乏地區的困境與希望。這樣的戲劇在當時少見,如今回看,仍讓人動容。

《Dr.コトー診療所》改編自真實人物與漫畫——《離島大夫日誌》,角色原型是瀨戶上健二郎醫師,他在鹿兒島縣下甑島執業近四十年。這部劇除了醫療情節,更引人思考的是醫療與社區、人情與專業之間的交會

其實不論是在日本或是在台灣,離島醫療資源都是相當稀有、匱乏的,以《Dr.コトー診療所》故事裡的志木那島或是本尊瀨戶上醫師所服務的下甑島,被派往離島駐診的醫師往往都待不久,醫療機構裡的精密儀器都不足,更遑論現代化的手術設備、醫療團隊,如果居民有需要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或診療,都只能搭乘飛機或船舶到本島就醫;在完全沒有駐島醫師的離島,如果要進行死亡診斷,甚至得將死者的大體送到本島相驗,造成家屬很大的麻煩。因此離島醫療資源稀缺對日本和台灣來說都是非常迫切的問題,也是貫串《Dr.コトー診療所》系列,希望帶給民眾有關離島醫療困境的思考角度。


明爺爺的西瓜與草鞋





五島醫生來到志木那島已經快半年,居民們從一開始的抗拒、不信任,到後來慢慢接納這位來自東京且醫術精湛,說話語調柔和,眼神深邃的醫生。大家開始會往診療所跑,遇到疑難雜症或生活困擾也會主動到診療所找五島醫生;醫生一如往常地獨自騎著單車在島上四處挨家挨戶的往診。


這天五島醫生在東京大學附設醫院的同事原澤醫師搭乘渡輪到志木那島,希望五島醫生回到東京發展。晚上明爺爺的兒子趕來診療所後院敲門,通知醫生爸爸不舒服的情形。五島醫生隔天到明爺爺家中診察,在觸診的時候就發現有些不對勁,加上又有疲勞、胃脹氣、血便等症狀,便請明爺爺到診所檢查。檢查果然不出所料,是乙狀結腸癌,且已經有骨轉移的跡象;但是礙於診療所的檢查設備不齊全,五島醫生在和家屬解釋時還是建議到本島進行檢查及治療。


然而,對於離島的居民來說,到本島接受治療是一件大事,明爺爺家中是以務農為主,而且明爺爺年紀已經大了,明爺爺如果到本島,家裡就需要有人跟著去照顧,明爺爺也不放心家裡的西瓜田沒人照顧,況且明爺爺已經在島上生活一輩子了,家園和島上的一切都有他付出的心血,明爺爺向五島醫生促膝長談的過程中明確表達他希望五島醫生親手幫他手術。

「即使會死,也希望死在五島醫生手中。」


在明爺爺和家人的堅持下,即使原澤醫師勸阻,認為應該到本島接受進一步的檢查,以制定更嚴密的治療計劃,五島醫生還是決定親自為明爺爺手術。就在手術過程中,五島醫生發現明爺爺已經腹膜轉移,變成腹膜癌,同時癌細胞也侵犯到肝臟和肝臟周圍淋巴結,已經無法透過手術清除癌細胞,只能先縫合手術開口,並告知家屬大約只剩兩到三個月可以存活。


剛手術完的明爺爺希望可以趕快回家,原本家人和護理師還擔心明爺爺剛手術完,體力狀況還不允許,但五島醫生考量到明爺爺的手術傷口不大,而且明爺爺家離診療所也不遠,可以讓明爺爺回家,在家人陪伴下休養,五島醫生和護理師彩佳定時到家中陪伴和診療。


但是對於長期在東京的醫院執業的原澤醫師並不認同五島醫生的做法,她認為五島醫生已經把島民當作自己的家人,然而醫生幫自己的「家人」做治療是危險的,因為一旦醫生投注如同對待家人般的情感,可能會影響臨床上專業判斷。突然,彩佳來通知五島醫生,明爺爺已經在家中去世的消息,於是五島醫生、彩佳和即將回本島的原澤醫師一同前去。


就在五島醫生開完死亡診斷書後,明爺爺的家屬衷心地向五島醫生表達感謝,也許到本島治療,可以活再活久一點,但身邊就沒有那麼多親人陪伴;在島上,除了五島醫生和彩佳都會來照顧以外,可以坐在喜歡的位置,望著院子裡的樹、聽著海浪拍打的聲音、聽著蟲鳴鳥叫和孫子嬉笑玩耍的聲音。在最後這段日子裡,能夠給五島醫生照顧,是非常幸福的。隨後家屬將明爺爺在世時幫五島醫生編織的草鞋遞給了五島醫生,替明爺爺轉達了對五島醫生的感謝。原澤醫師臨走前,請和田轉達給五島醫生:「五島醫生是幸福的醫生。很少有去世的病人和他的家屬會和醫生說謝謝。」


醫者情感與專業之間的界線


劇中另一位醫師原澤質疑五島醫生「過度投入」會妨礙判斷,但從五島醫生的選擇與堅持,我們看見的卻是——醫療並不只是冷靜理性的技術,更多時候是一種深刻的人性實踐。明爺爺的故事也打破「生命延長就是最好選擇」的迷思。在五島醫生的陪伴下,他雖未接受最先進治療,卻保有了最寶貴的尊嚴與歸屬。


安寧照護:末期患者的選擇與尊嚴


現代安寧緩和醫療的起源可追溯至1967年,英國桑德斯博士創立的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院,奠定了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的照顧理念。透過減緩痛苦、照顧身心靈,陪伴病人與家屬走過最後的旅程。

在《五島醫生診療所》中,我們看到五島醫生早在當時便實踐了「居家安寧」的概念。當劇集播出(2003年)時,日本還以醫院安寧病房為主流,這樣的做法可說是先驅。

五島醫生讓病人不是孤單面對死亡,而是在熟悉的環境中,有親人陪伴,有醫護支持,帶著尊嚴走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