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孟鈞 /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內科
算一算,自踏入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已經邁入第四個年頭。從青澀生疏、尚帶菜味的R1,到如今進入R4,成為中醫部第一位接受中醫內科專科醫師訓練的住院醫師,更肩負起中醫內科總醫師,這段旅程可說既充實又感慨萬千。
2024年到2025年,對我而言是嶄新的里程碑。這一年,我照顧了更多不同類型的病人,每個會診都是新的挑戰,聽聞了無數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不斷反思:我是否不負醫師袍所承載的責任?是否以努力與成長實踐了自己的初衷?我也期盼自己能啟發學弟妹,成為他們的標竿與榜樣。
我相信,醫者的每一分努力、每一滴汗水與淚水,與病人攜手奮鬥的每段故事,都能交織成生命中動人的樂章。更重要的是,我們用實際行動告訴社會:中醫能做的超乎想像,中西醫整合治療不僅是未來的趨勢,更讓擁有這項完善醫療模式的台灣民眾倍感幸福。
曾經,我以為身為中醫的我,對重症醫學的熱忱注定無法實現。然而,自2024年起,在現任中醫內科主任的帶領下,我接受了專科醫師訓練。截至目前,照護的會診病例已達97例,其中包括22例急性呼吸衰竭的困難脫離呼吸器個案,以及64例惡性腫瘤患者。這讓我深刻體會,中醫在重症照護中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
我深信,實習醫師的職涯發展與他們所接觸的住院醫師息息相關。住院醫師的一言一行、與病人互動的方式,甚至醫病關係的經營,實習醫師都會潛移默化地學習。因此,我認為住院醫師的價值,不僅在於獨立照護病人、帶領實習醫師照護會診病人與指導實習醫師病例撰寫,更在於啟發思考並成為實習醫師的role model。
在學弟妹接手第一個病患時,我會親自指導他們解讀會診單、Admission Note、歷次就診紀錄、檢驗報告等重要資訊,並適時提供教學引導。有時還會模擬醫病對話過程、演練chart round。在報告準備的過程中,我甚至比學弟妹讀更多書與最新研究,補充學弟妹的專業知識,並提供格式與排版建議,讓他們能自信地分享成果。此外,我也一字一句認真批改病例作業,並適時給予回饋。雖然我並非最有經驗的臨床教師,但我相信我的教學能讓學弟妹有所收穫。
醫院的發展離不開研究能力的提升。自R1起,我便主動參與中醫內科與胸腔內科的研究團隊會議。儘管我有生醫背景,也曾從事四年研究工作,但接觸新領域的基礎研究仍感到吃力,甚至經常聽著會議睡著。然而,隨著經驗的累積,我漸漸能跟上討論,甚至參與研究論文撰稿。在中醫內科謝伯駿主任與藍冑進主任的支持下,我完成了人生第一篇論文。
為了不辜負這得來不易的機會,我參加了新思維課程「醫學論文寫作工作坊」與「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在主任與團隊的協助下,不斷修訂,終於在國醫節發表論文壁報,並解鎖住院醫師研究論文發表競賽的成就。感謝過去的自己,勇敢挑戰,完成了原本以為遙不可及的目標。
此外,我也積極參與鄭宏足院長創立的「台灣福爾摩沙經方中醫學會」,並擔任理事,希望與學長姐一同推廣經方,讓更多中醫師體會經方藥簡力專的魅力。在學會讀書會期末聚會中,雖然過去一年因忙碌參與不多,但仍感謝老師與同道的包容與支持。同時也欣慰地看到越來越多學弟妹參與經方的傳承,期望學會未來能更壯大,為中醫界帶來更多交流與進階課程。
未來的期許:邁向中醫內科與重症醫學的新高峰
展望未來,我期許自己能在專業與熱忱的交織下,持續突破,實現更多可能。首先,我希望我能深入發展中醫內科重症醫學,成為北台灣中醫內科重症醫學的權威醫師之一。我期待北慈中醫內科能逐步成為北台灣的中醫內科重症醫學訓練中心,培養後輩醫師重症照護能力,共同提升中醫重症醫療水準。
同時,我將投入更多精力於心血管疾病的中西醫整合照護,特別是針對周邊動脈疾病與心臟衰竭,深化心血管重症的臨床實務與研究。我相信,中醫與西醫的相輔相成能為患者創造更多治療契機,而這也是我持續努力的方向。
此外,我計畫強化中醫內科與經方專業的整合,並與心臟內科攜手展開深入的研究與共照合作。這不僅能拓展中醫在心血管醫學中的應用領域,也能推動更全面的跨科整合,為患者帶來全人全程的照護。
我也期望有朝一日,中醫內科能以堅強的實力贏得全院信任,成為重症加護病房醫病共享決策中的重要角色,真正實現中醫與西醫平等合作的價值。
在學術方面,我期許自己每年完成二至三篇研究論文投稿,努力成為最具研究潛能的中醫住院醫師;順利升任主治醫師後,繼續致力於中醫內科的臨床、教學與研究工作。我期望以紮實的研究與臨床成效,為中醫的臨床應用與學術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後,身為「台灣福爾摩沙經方中醫學會」的一員,我也希望能參與書籍的編寫與出版,讓更多人了解經方的魅力與力量,為中醫傳統智慧的發揚與傳承貢獻一份心力。
回首過去一年,雖然挑戰重重,但感謝一路相伴的病人、學弟妹、老師與同仁。展望2025,我將以更大的熱情與努力,迎向未來,繼續在中醫的道路上留下堅實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