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是侵入性的醫療處置,有潛在的風險,雖然在合格的中醫師手中很少見,是相對安全的治療方式,但若發生併發症,沒有及時正確處置,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本文將針對針灸可能的併發症進行詳細解說,並提供正確的衛教資訊,幫助您安全有效地接受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有風險,請找合格中醫師
- 暈針-常見於體質虛弱、情緒焦慮緊張、空腹接受針灸、過度疲勞、長期熬夜、血糖不穩定的患者,主要是因為血管活動狀態突然劇烈改變所造成。暈針病人可能會出現冒冷汗、頭暈、面色蒼白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暫時性暈厥;若未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可能會因為腦部缺氧時間過長造成腦部損傷。每位中醫師執業生涯中總會遇到一次,但是其實是很少見的情形,及時妥善處理就會恢復,也不會留下後遺症。
- 氣/血胸-主要發生於胸部或背部施針過深的情況,可能導致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有時也與患者的體型、體質與過去病史有關,通常身形高瘦的患者,因為體腔前後徑窄,不易準確判斷深度,同時這類病人也比較容易發生不明原因的肺泡自己破裂,造成自發性氣胸;有慢性肺阻塞病史的病人,因為長期肺氣腫,肺部體積撐大,也讓位置、大小超過一般人常見的解剖辨識點。目前自發性氣胸的機轉還不是非常清楚。因此,有針灸治療需求的民眾,除了要找合格的中醫師評估以外,在就診時也應確實告知自己的相關病史。
- 感染-主要發生在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例如糖尿病、惡性腫瘤化/放療中),或是非法執行針灸場所、使用反覆消毒的針具、針灸時未確實消毒患部。因為針灸是侵入性治療,會刺穿皮膚,若使用非無菌處理的針具,或是未確實消毒,膚表的細菌就會透過針刺的孔洞進入體內,有些人可能會造成局部疏鬆結締組織的發炎,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蜂窩組織炎(Cellulitis),嚴重則可能引起全身劇烈的發炎反應,造成敗血症(Sepsis),甚而引發敗血性休克(Septic shock)。
這些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在受過完整臨床訓練的中醫師手中其實非常少發生,民眾不必過度擔憂而因噎廢食,放棄可顯著改善症狀的針灸治療。
此外,在合格的中醫院所中,感染控制已經成為常規標準。所有執業中醫師都必須定期接受感染控制的相關繼續教育,並定期接受訪查,確保符合醫療場所的衛生安全標準;而且目前台灣合格中醫院所全面使用一次性的無菌針具,避免重複使用導致交叉感染,因此在合法經營的中醫診所發生感染的風險已非常低,請有針灸治療需求的民眾一定要找合格的中醫院所。
針灸時的正常反應
常常有患者問我:「為什麼針灸會流血或酸痛?」其實出現下面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
- 微血管滲血:針刺穿過皮膚,偶爾會刺激到看不見的微血管,導致少量滲血或瘀青。
- 酸脹或麻感:部分患者會感覺針刺部位的酸、脹或麻,這通常代表有「得氣」,治療效果好;如果沒有「得氣」,可能也只是因為病患個人針感比較不敏銳,或是醫師選用較細的針,不追求針感等原因,但一樣會有幫助喔!
- 短暫疼痛:因個人體質差異,有些人對針刺較為敏感,可能出現輕微不適感。
「醫生,你幫我針的地方不舒服,怎麼辦?」如果是瘀青與持續的痠脹感,可使用溫熱毛巾熱敷,通常大約兩三天內會消除;如果症狀持續數日未緩解,而且出現局部紅腫或發熱,建議可以先回診讓原處置醫師評估;必要時,應立即至急診就醫。
哪些患者應慎重評估針灸治療?
下面提到的幾類患者,在進行針刺治療前需特別注意,或可能需要避免針灸:
- 乳癌病史患者-若曾接受單側淋巴結廓清,該側肢體應完全避免針灸,以免增加感染風險
- 有洗腎瘻管的患者-為了避免不慎破壞瘻管,裝設瘻管的手也應避免針灸。
- 腦部手術患者-腦部手術剛結束,顱骨打開尚未放回去的位置(通常是腦中風後腦壓升高,為了降腦壓避免腦部組織進一步損傷),或是有裝設引流管的位置,應避免針灸。
- 免疫力低下者-包括正在化療的患者,這些患者仍可接受針灸改善症狀(如末梢麻木或腸胃脹氣),但需嚴格控制感染風險。
- 氣血虛弱者與孕產婦-針刺會引動經絡氣血,對於氣血虛弱或自覺體力極差者,可暫緩進行治療,或由醫師慎重評估後決定是否適合。
- 有血液傳染病患者-需詳實告知醫師,由醫師進行風險評估並採取必要防護措施,亦可採取替代治療方式以保護醫護病的安全。
針灸治療前,你不能不知道的事
治療前
- 接受針灸前,建議進食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糖尿病患者應確保血糖穩定。
- 選擇方便穿脫的衣物,避免影響治療過程。
- 上治療床前,先行如廁,避免治療中因尿意或便意中斷。
治療中
- 若有疼痛或不適,請立即告知醫師,讓醫師調整針刺深度或位置。
- 若中途有強烈便意或尿意,請務必呼叫醫師或護理師,拔針後再行離床。
治療後
- 結束後與醫師或護理師共同確認拔針數量無誤。
- 治療後飲用適量溫水,並避免暴露寒風中。
針灸是中醫的重要療法,對多種病症均有顯著療效,但同時也伴隨一定風險。民眾應選擇合格的中醫師進行評估與治療,並確實告知病史,方能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享受針灸帶來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