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孟鈞中醫師|中醫內科: 12月 2024

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針灸治療的安全與風險:正確的選擇與預防(下)

作者:魏孟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內科





針灸治療是侵入性的醫療處置,有潛在的風險,雖然在合格的中醫師手中很少見,是相對安全的治療方式,但若發生併發症,沒有及時正確處置,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本文將針對針灸可能的併發症進行詳細解說,並提供正確的衛教資訊,幫助您安全有效地接受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有風險,請找合格中醫師





  • 暈針-常見於體質虛弱情緒焦慮緊張空腹接受針灸過度疲勞長期熬夜血糖不穩定的患者,主要是因為血管活動狀態突然劇烈改變所造成。暈針病人可能會出現冒冷汗、頭暈、面色蒼白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暫時性暈厥;若未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可能會因為腦部缺氧時間過長造成腦部損傷。每位中醫師執業生涯中總會遇到一次,但是其實是很少見的情形,及時妥善處理就會恢復,也不會留下後遺症。

  • 氣/血胸主要發生於胸部或背部施針過深的情況,可能導致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有時也與患者的體型、體質與過去病史有關,通常身形高瘦的患者,因為體腔前後徑窄,不易準確判斷深度,同時這類病人也比較容易發生不明原因的肺泡自己破裂,造成自發性氣胸;有慢性肺阻塞病史的病人,因為長期肺氣腫,肺部體積撐大,也讓位置、大小超過一般人常見的解剖辨識點。目前自發性氣胸的機轉還不是非常清楚。因此,有針灸治療需求的民眾,除了要找合格的中醫師評估以外,在就診時也應確實告知自己的相關病史。

  • 感染-主要發生在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例如糖尿病、惡性腫瘤化/放療中),或是非法執行針灸場所、使用反覆消毒的針具、針灸時未確實消毒患部。因為針灸是侵入性治療,會刺穿皮膚,若使用非無菌處理的針具,或是未確實消毒,膚表的細菌就會透過針刺的孔洞進入體內,有些人可能會造成局部疏鬆結締組織的發炎,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蜂窩組織炎(Cellulitis),嚴重則可能引起全身劇烈的發炎反應,造成敗血症(Sepsis),甚而引發敗血性休克(Septic shock)。


這些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在受過完整臨床訓練的中醫師手中其實非常少發生,民眾不必過度擔憂而因噎廢食,放棄可顯著改善症狀的針灸治療。


此外,在合格的中醫院所中,感染控制已經成為常規標準。所有執業中醫師都必須定期接受感染控制的相關繼續教育,並定期接受訪查,確保符合醫療場所的衛生安全標準;而且目前台灣合格中醫院所全面使用一次性的無菌針具,避免重複使用導致交叉感染,因此在合法經營的中醫診所發生感染的風險已非常低,請有針灸治療需求的民眾一定要找合格的中醫院所。



針灸時的正常反應





常常有患者問我:「為什麼針灸會流血或酸痛?」其實出現下面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


  • 微血管滲血:針刺穿過皮膚,偶爾會刺激到看不見的微血管,導致少量滲血或瘀青。
  • 酸脹或麻感:部分患者會感覺針刺部位的酸、脹或麻,這通常代表有「得氣」,治療效果好;如果沒有「得氣」,可能也只是因為病患個人針感比較不敏銳,或是醫師選用較細的針,不追求針感等原因,但一樣會有幫助喔!
  • 短暫疼痛:因個人體質差異,有些人對針刺較為敏感,可能出現輕微不適感。


「醫生,你幫我針的地方不舒服,怎麼辦?」如果是瘀青與持續的痠脹感,可使用溫熱毛巾熱敷,通常大約兩三天內會消除;如果症狀持續數日未緩解,而且出現局部紅腫或發熱,建議可以先回診讓原處置醫師評估;必要時,應立即至急診就醫。



哪些患者應慎重評估針灸治療?




下面提到的幾類患者,在進行針刺治療前需特別注意,或可能需要避免針灸:


  • 乳癌病史患者-若曾接受單側淋巴結廓清,該側肢體應完全避免針灸,以免增加感染風險
  • 有洗腎瘻管的患者-為了避免不慎破壞瘻管,裝設瘻管的手也應避免針灸。
  • 腦部手術患者-腦部手術剛結束,顱骨打開尚未放回去的位置(通常是腦中風後腦壓升高,為了降腦壓避免腦部組織進一步損傷),或是有裝設引流管的位置,應避免針灸。
  • 免疫力低下者-包括正在化療的患者,這些患者仍可接受針灸改善症狀(如末梢麻木或腸胃脹氣),但需嚴格控制感染風險。
  • 氣血虛弱者與孕產婦-針刺會引動經絡氣血,對於氣血虛弱或自覺體力極差者,可暫緩進行治療,或由醫師慎重評估後決定是否適合。
  • 有血液傳染病患者-需詳實告知醫師,由醫師進行風險評估並採取必要防護措施,亦可採取替代治療方式以保護醫護病的安全。



針灸治療前,你不能不知道的事





治療前

  • 接受針灸前,建議進食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糖尿病患者應確保血糖穩定。
  • 選擇方便穿脫的衣物,避免影響治療過程。
  • 上治療床前,先行如廁,避免治療中因尿意或便意中斷。


治療中

  • 若有疼痛或不適,請立即告知醫師,讓醫師調整針刺深度或位置。
  • 若中途有強烈便意或尿意,請務必呼叫醫師或護理師,拔針後再行離床。


治療後

  • 結束後與醫師或護理師共同確認拔針數量無誤。
  • 治療後飲用適量溫水,並避免暴露寒風中。



針灸是中醫的重要療法,對多種病症均有顯著療效,但同時也伴隨一定風險。民眾應選擇合格的中醫師進行評估與治療,並確實告知病史,方能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享受針灸帶來的益處。



追蹤我,以獲得更多中醫科普知識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針灸是什麼?安全與效益一次看懂(上)

 作者:魏孟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內科





近日,台南某中醫診所發生針灸後氣胸的案例,引發廣泛關注。根據報導,患者在進行針灸治療後出現呼吸困難,經診斷為氣胸,這是一種因胸膜破裂導致空氣進入胸腔的危急情況。事件曝光後,不僅引起社會熱議,也讓中醫界再次呼籲,針灸是一項具有風險的侵入性醫療行為,必須由合格的中醫師執行,切勿輕視針灸的專業性!


(延伸閱讀:患者控針灸害氣胸!其他中醫師:氣胸多半針灸當日發生



沒聽過針灸?中醫師解釋給你聽


針灸是中醫極具特色且歷史悠久的療法,「針」與「灸」是兩種不同的治療方式。這些治療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術,更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與醫學知識支撐。針灸治療必須由領有中醫師執照、接受過嚴格醫學訓練的中醫師執行,才能確保安全與療效。





什麼是「針刺療法」?


針刺治療是一種使用經過消毒且一次性的不銹鋼細針,刺入人體穴位,推動經絡氣血運行的治療方式,是侵入性醫療處置,需要由對解剖結構瞭若指掌,並且經過嚴謹且扎實的臨床訓練,具備豐富的中西醫專業知識的中醫師施行,才能安全、有效的治療病症。施針時,針的深淺、角度與選穴配穴,需根據患者病情與體質量身訂製,這正是訓練有素的中醫師才能做到的精準判斷。


什麼是「灸療」?


灸療是一種利用艾葉製成的艾絨、艾條等點燃後溫灸穴位,通過溫熱能量疏通經絡,溫通散寒的治療方式。需要醫師評估適用的穴位與病情,避免燙傷皮膚或過度使用造成反效果。


不管是針或灸,都屬於中醫師的專業醫療行為,而非民俗療法,千萬不要因為方便或聽信不法廣告,在非法執行針灸治療的場所接受針灸治療,因為這些場所的從業人員通常缺乏醫學背景與合法執照,如遇到嚴重的突發狀況也無法處理。


只有經過嚴格訓練的中醫師,才能根據每位患者的病情與體質,制定安全且有效的針灸計劃,並在治療過程中及時應對可能的風險。因此,若您有意接受針灸治療,請務必選擇合法、合格的中醫診所或醫療院所進行。



哪些問題用針灸治療最有幫助?





針灸治療的臨床應用範圍非常廣泛,許多病症在針灸治療後都能達到顯著的緩解,尤其以下的病症,在接受針灸治療後最為有感:


  • 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周邊神經及自主神經相關疾病,例如腦中風後遺症、顱腦損傷、坐骨神經痛、顏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視力模糊、耳鳴耳聾、末梢麻木等。

  • 肌肉骨骼系統-包括肩頸痠痛、腰背痠痛、運動傷害、扭挫傷、媽媽手、網球肘等軟組織發炎損傷,或是退化性關節炎,針灸後都可以獲得改善。

  • 部分內科疾病-部分腸胃道、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的生理功能障礙,例如腹脹、腹瀉、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呼吸不利、排尿障礙,以及已排除生命危險的胸悶心悸症狀,最好可以針灸與中藥治療合併使用,達到最好的療效。

目前針灸治療腦中風後遺症已有多項實證醫學研究成果發表。一般而言,中風後的六個月內是功能恢復的黃金期,若能在此期間接受針灸、中藥及復健訓練,對患者的認知、行為、肌肉控制及語言功能等有顯著幫助。以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的研究為例,研究顯示腦中風患者若在早期接受針灸合併中藥治療,搭配確實的復健計劃,不僅能顯著改善日常生活功能,還能縮短康復時間,即使過了黃金期,只要持續治療,仍有進步的可能性。(參考資料:Front. Neurosci., 16 March 2022


針灸的作用並非立即見效,而是通過改善氣血循環與經絡系統功能逐步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因此需要足夠耐心與醫師的持續評估與調整。



針灸療法通過改善氣血循環與經絡功能,逐步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但這是一個需要耐心與醫師持續評估調整的過程。在下集,我們將深入探討針灸可能的風險、併發症及正確的衛教須知,幫助您全面了解針灸。



追蹤我,看更多中醫科普知識!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中醫師的暖身健康秘訣——冬季食療

 作者:魏孟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內科




冬季天氣寒冷,人體的代謝和循環系統常因氣溫降低而變得遲緩,中醫認為,冬天正是「冬藏」的季節,調養身體的關鍵在於保護陽氣,滋養脾胃,為來年積蓄能量。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適合冬季的養生食譜,不僅暖身又健康,還能調理身體,讓您在寒冬中也能感受到飲食的溫暖與滋養。



為什麼冬季要注重飲食調養?

中醫強調「醫食同源」,飲食不僅是填飽肚子,更是保養身體的重要手段。冬季氣溫低,人體更需要能量來維持體溫和正常生理功能,因此飲食應以溫補為主,避免過於寒涼的食材。同時,冬天也是許多慢性疾病容易加重的時期,通過合理的飲食調理,可以有效提升免疫力,改善氣血循環,降低疾病風險。


在選擇食材時,我建議大家根據以下原則:

  • 溫補為主多使用性質溫熱的食材,例如薑、紅棗、桂圓等。
  • 滋養脾胃注重健脾益氣的食物,例如山藥、蓮子、百合等。
  • 多元均衡合理搭配蛋白質、蔬菜與主食,避免偏食。
  • 簡單加工減少過多的油鹽糖,保持食材的原味和營養。


冬季養生食譜推薦

以下是我精心設計的幾道冬季養生食譜,適合不同體質和需求,簡單易做又健康美味。


1. 藥燉雞湯





這是一道經典的冬季溫補湯品,適合手腳冰冷、容易疲倦的人群。老薑具有驅寒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溫中散寒,增加代謝;紅棗和雞肉能增強體力,改善氣虛和血虛症狀;黃耆、黨參補氣補血。


材料

  • 雞腿肉 2 隻,或可用烏骨雞全雞
  • 老薑 50克(切片)
  • 紅棗 6 顆
  • 枸杞 適量
  • 米酒 2 湯匙
  • 黃耆50克(或1兩)
  • 黨參50克
  • 水 1500 毫升

做法

  1. 雞肉洗淨,汆燙去血水備用。
  2. 老薑切片,與紅棗、黃耆、黨參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煮滾。
  3. 加入雞肉,轉小火煮 30 分鐘,最後加入枸杞和米酒,再煮 10 分鐘即可。

適宜人群

  • 手腳冰冷、氣血不足者。
  • 運動後需快速恢復的人群,或病後初愈者。

2. 麻油川七炒蛋(蛋素可,全素者可不加蛋)







這道簡單快炒菜肴,其中川七(洋落葵)可以分泌黏液,保護胃壁、潤腸通便,同時可以調整腸道中的共生菌叢,降血糖及膽固醇,不僅暖胃,還能滋補肝腎,保護心血管,特別適合忙碌的上班族。(延伸閱讀:蔬福生活


材料

  • 川七 100 克
  • 雞蛋 3 顆
  • 黑麻油 2 湯匙
  • 老薑絲 適量
  • 鹽 適量

做法

  1. 川七洗淨,雞蛋打散備用。
  2. 熱鍋倒入黑麻油,加入薑絲爆香。
  3. 放入川七快炒,炒至變軟後加入雞蛋液,翻炒均勻,加鹽調味即可。

適宜人群

  • 工作壓力大,三餐不定時,消化不良的人群。
  • 容易覺得疲倦或需要補充蛋白質者。

3. 養生百合蓮子銀耳湯(純素可)







這是一道適合全家人分享,老少咸宜的甜湯,在《金匱要略》中記載了很多有關百合安定神經的效果,對於睡眠障礙非常有幫助,同時也可以減少焦慮、穩定情緒;蓮子能補中益氣,搭配紅棗效果更佳。銀耳(白木耳)含有很多膠質,可以補肺潤燥,尤其適合老年人在濕度較低的秋冬季使用。頭頸部腫瘤病人放療後造成的咽喉發炎疼痛,或是季節性感冒後期的喉嚨乾癢咳嗽,久咳不瘉的人,也非常適合。


材料

  • 百合 20 克
  • 蓮子 30 克
  • 紅棗 5 顆
  • 銀耳 數朵
  • 冰糖 適量
  • 水 1000 毫升

做法

  1. 百合、蓮子洗淨後浸泡 30 分鐘,銀耳洗淨泡軟備用(銀耳泡軟後可以用果菜機絞碎,更適合放療後吞嚥不利或是老年族群使用)。
  2. 將蓮子、白木耳與水煮沸,轉小火煮至半熟。
  3. 加入百合、紅棗與冰糖,再煮 20 分鐘即可。

適宜人群

  • 容易失眠、心煩氣躁者。
  • 需要補氣養血的女性或老年人。
  • 頭頸部腫瘤放療後,或是秋冬感冒後期久咳不癒者。


4. 麻油雞飯





這是冬季的經典料理,既能暖身又能提供足夠的能量,適合全家人享用,7-11也有在賣麻油雞飯糰。也可以做成麻油雞麵線,一樣好吃又暖身。


孕婦在第三孕期後因為代謝增加,容易燥熱,應酌量使用;或者可以先用苦茶油爆香薑片或拌炒雞肉,等起鍋前再加適量黑麻油。強者我同學,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林本庭醫師建議,也可以在烹煮過程中加入甘蔗,降火又增加香甜氣味喔!


材料

  • 雞腿肉 2 隻(切小塊)
  • 黑麻油 2 湯匙
  • 老薑片 10 片
  • 白米 1 杯
  • 水 1 杯
  • 米酒 2 湯匙
  • 鹽 適量

做法

  1. 白米洗淨後瀝乾水分備用。
  2. 熱鍋倒入黑麻油,加入薑片爆香,放入雞肉塊翻炒至表面微黃。
  3. 加入米酒翻炒均勻,倒入白米,再加水煮滾。
  4. 煮滾後轉小火燜煮 15 分鐘,待水分收乾後關火,攪拌均勻,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適宜人群

  • 手腳冰冷,末梢循環不良的人群。
  • 需要高熱量補充的人,如運動員或體力勞動者,或是婦女生產後。


5. 蔥雞湯


這是一道成分簡單的家常湯品,可以暖胃、促進血液循環,此外蔥和洋蔥都含有很多抗氧化物,可以增加免疫力,預防感冒,適合在寒冷天氣享用。


材料

  • 雞腿肉 2 隻(切塊)
  • 蔥 5-6 根(切段)
  • 洋蔥 1 顆(切絲)
  • 水 1000 毫升
  • 鹽與白胡椒粉 適量

做法

  1. 雞腿肉洗淨,用少許油煎至表面金黃,取出備用。
  2. 同一鍋放入洋蔥,用小火炒至變色變軟。
  3. 加入水與煎好的雞肉塊,煮滾後轉小火煮 20 分鐘。
  4. 最後加入大量蔥段,煮約 5 分鐘,加鹽與白胡椒粉調味即可。

適宜人群

  • 手腳冰冷、需要驅寒的人群。
  • 希望增強免疫力、保護心血管的人。


6. 刈菜雞湯


刈菜又稱為長年菜,性寒涼,富含許多維生素和抗氧化物,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這道以刈菜為主角的湯品,帶有特有的香氣,同時也是台灣年夜飯的固定成員之一,加入地瓜增添甜味後口感層次更豐富,特別適合寒冷的冬季享用。


材料

  • 刈菜 300 克(洗淨切段)
  • 全雞 1 隻(切塊)
  • 薑片 5 片
  • 黃心地瓜 200 克(切塊)
  • 水 1500 毫升
  • 鹽 適量

做法

  1. 全雞洗淨,汆燙去血水備用;刈菜洗淨切段。
  2. 鍋中放入雞肉、薑片和水,用中火煮至半熟。
  3. 加入刈菜與地瓜,繼續煮至菜心軟化,地瓜熟透,加鹽調味即可。

適宜人群

  • 想調理脾胃、保護心血管的中老年人。
  • 希望改善消化不良或體寒症狀者。


同場加映:泰明堂中醫診所周芷嫻醫師養生食堂





冬季是養生的好時機,透過正確的飲食選擇與簡單的烹調方式,不僅能暖身驅寒,還能提升身體的整體免疫力與健康狀態。這些湯品與素食料理均以易做、健康為主,適合全家人共享。希望這些養生食譜能為您的冬季生活增添溫暖與健康!如有其他相關問題,或是您有獨家的養身秘傳食譜,歡迎到門診與我討論與分享。



點我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