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孟鈞醫師/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
在醫療旅程中,器官移植是一個極不容易的選擇。
它承載著漫長等待的焦慮,也伴隨著陌生器官重新啟動時的欣喜與感恩。
這也是我在移植病友會做衛教時最深的感受——
它承載著漫長等待的焦慮,也伴隨著陌生器官重新啟動時的欣喜與感恩。
這也是我在移植病友會做衛教時最深的感受——
|移植不是旅程的終點,而是一段全新的開始。
手術的成功固然讓生命進入了新的篇章;但手術之後,病友們仍需面對排斥反應、感染風險、免疫抑制劑副作用,以及生活中各種需要重新調適的挑戰。
在這條漫長且不容易的道路上,中醫能扮演什麼角色?
是否能讓器官壽命更長、生活品質更好?
如何調整日常作息、飲食與情緒,讓這份得來不易的大愛,可以在體內安穩地扎根,讓每一位病友都能以更加穩健的步伐,走向新的生命旅程?
在這條漫長且不容易的道路上,中醫能扮演什麼角色?
是否能讓器官壽命更長、生活品質更好?
如何調整日常作息、飲食與情緒,讓這份得來不易的大愛,可以在體內安穩地扎根,讓每一位病友都能以更加穩健的步伐,走向新的生命旅程?
移植術後的挑戰
許多人以為移植後就能「諸事大吉」,但事實上,免疫大戰才正要上演。究竟移植後會面對哪些挑戰?
◉ 一場「看不見的仗」:淺談免疫排斥反應
身體對於任何「外來組織」都會保持高度警戒,就像守衛城門的士兵一樣,免疫系統會不斷巡邏、辨識、判斷敵我,一旦免疫細胞發現「非我族類」的蹤跡,便會發動攻擊,導致移植器官受損,這就是所謂的「排斥反應」。
身體裡主要有兩種淋巴細胞決定排斥反應的的發生,包括幫助型T淋巴球以及毒殺型T淋巴球,兩種細胞表面上會有兩種不同的蛋白質分子,決定這顆淋巴球在辨識到「外來者」時會發生的免疫反應。
當「外來者」出現的時候,體內的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就像是一般大樓或社區保全一樣,遇到可疑份子會在路口攔查,同時通報給警政系統,需要辨識是否為在逃的通緝犯。
這時候路過的幫助型T淋巴球(Helper T lymphocytes)就像員警在抓通緝犯一樣,手上拿著通緝犯的基本資料來核對眼前這個可疑份子是不是通緝犯,幫助型T淋巴球表面有CD4蛋白質分子,就用來辨識抗原呈現細胞表面的主要組織相容複合物(Major Histology Complex)II。
而另外一個毒殺型T淋巴球(Cytotoxic T lymphocytes)就像是有裝備荷槍實彈的刑警或維安特勤警察等,表面有CD8蛋白質分子,辨識另一型的主要組織相容複合物I。
當識破這個「通緝犯」的時候,帶有「武器」(細胞毒殺分子)的「刑警」(毒殺型T淋巴球)就會第一時間發動攻擊,這個就是細胞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
這時候「一般的警察」(幫助型T淋巴球)也沒閒著,眼看雙方火拼,除了開始找鄰近的同事(B淋巴球)以火力支援以外,同時也開始call out回「警局甚至分局」(淋巴球化生中心)找更多的警察同事(B淋巴球)來支援,而這個過程就是抗體免疫(Antibody-mediated immunity)。
一般來說,急性排斥反應以T淋巴球主導的細胞免疫為主,還可以用藥物治療,抑制免疫排斥;慢性排斥反應則是以B淋巴球主導的抗體免疫為主,戰線拖得長,沒有辦法單純用藥物壓下來,是造成移植器官慢性損傷、決定移植器官耐用時間的主要因素。根據統計,不管是急性或慢性排斥反應,都是很難避免的,因此移植病友都應該清楚知道移植排斥反應的臨床表現,並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保持警覺,必要的時候要立即到醫院急診就醫。
然而每個器官的排斥表現並不相同,例如:
• 心臟移植:呼吸困難、心律不整
• 腎臟移植:尿量減少、腎功能指數上升
• 肝臟移植:黃疸、右上腹痛
• 肺移植:低血氧、呼吸喘促
• 心臟移植:呼吸困難、心律不整
• 腎臟移植:尿量減少、腎功能指數上升
• 肝臟移植:黃疸、右上腹痛
• 肺移植:低血氧、呼吸喘促
因此移植後若出現不適,都必須立即回診評估。
◉ 感染風險上升
手術過程本來就會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再加上抗排斥藥(免疫抑制劑)會壓低免疫力,任何普通人不會有事的小感冒都有可能釀成肺炎,也容易因為周遭環境、吃到不潔食物等而腸胃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傷口感染,甚至敗血症、敗血性休克。
◉ 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
為了控制排斥反應不要太劇烈,把移植進來的器官攻擊到沒辦法再使用,就需要大量的免疫抑制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抗排斥藥」。這些藥物是移植病友們需要終生服用的藥物,不能在沒有醫囑的情況下擅自停藥。
常見的免疫抑制劑包括類固醇、環孢子素(Cyclosporin)、山喜多/喜妥善/睦體康等,近年還發展出生物製劑,像是新睦樂、莫須瘤等,然而因為生物製劑可能誘發移植後淋巴增生疾病或甚至淋巴癌,因此生物製劑多用在手術前後的誘導治療或治療急性排斥反應為主。
病人往往需要使用兩種以上的免疫抑制劑,才能有效控制急性排斥反應的發生,其中大多病人都會使用到類固醇作為其中一種免疫抑制劑,雖然類固醇是相當安全的免疫抑制劑,同時還具有抗發炎的效果,但是許多人不能接受類固醇的副作用,深受其擾。
此外,免疫抑制劑大多是經由肝臟代謝,因此許多會增加肝臟代謝活性的藥物會和免疫抑制劑發生藥物交互作用,影響免疫抑制劑的血中濃度,而讓抑制排斥反應的效果變得不穩定。因此移植病友們需避免食用葡萄柚;如果有任何不舒服需要使用藥物,不論中藥或是西藥,都應該跟專業中醫師/西醫專科醫師告知自己的用藥史。
◉ 手術本身的傷害與併發症
包括傷口癒合不良、出血、沾黏、疼痛與術後虛弱等。部分移植手術術後可能因為不同血管嫁接造成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形成血栓或血管病變,此外還可能出現少見的移植後肝炎、泌尿道症狀等。
因此,移植後並不是單純「維持器官」而已,而是身體與免疫系統在長期達成平衡的過程。
中醫的介入,正是希望在這個「平衡」中,提供更多助力。
因此,移植後並不是單純「維持器官」而已,而是身體與免疫系統在長期達成平衡的過程。
中醫的介入,正是希望在這個「平衡」中,提供更多助力。
中醫如何看待移植後的身體?
中醫對器官移植後體質的認識,與西醫並不衝突,而且能相輔相成。我常說,不管是中醫或是西醫,都有自己的優勢和極限,當中西醫開始互相融合合作的時候,正是容納了彼此的優勢,擴展了醫學的邊界,讓人類的醫療發展有更多可能。
中醫對於移植後體況的認識,主要是基於移植術後、急性/慢性免疫排斥反應,以及抗排斥藥副作用的臨床表現。中醫將這些移植後狀態所呈現出來的現象歸納為四個中醫病理機制:
◉ 「虛」——身體需要重新建立平衡
大手術、長期住院、使用免疫抑制劑等,都讓身體處於虛弱狀態。
病友們常感到:
• 容易疲倦
• 暈眩、氣短
• 抵抗力下降
這些都代表身體「虛」。
• 容易疲倦
• 暈眩、氣短
• 抵抗力下降
這些都代表身體「虛」。
◉ 「熱」——免疫過度活躍或藥物副作用
例如:
- 咽喉乾痛
- 口破
- 皮膚搔癢
- 手腳心熱
- 小便短赤
- 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
這些症狀都與術後的全身性發炎反應、移植後的排斥反應以及抗排斥藥的副作用有關。
◉ 「痰濕」——代謝負擔重
包括水腫、身體沈重感、腹部悶脹、食慾減退等。這些都是因為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暫時性的受到移植手術以及抗排斥藥干擾,身體的新陳代謝與恆定機制被打亂,使得病理產物、代謝廢物累積。
其中在中醫師眼裡,最容易受到影響的臟腑就是「脾」了。脾是吸收營養,並將營養物質轉為身體能量、氣血的重要臟腑;重大手術,尤其是腹部的手術特別會干擾到脾胃的運作,讓消化吸收的功能變差,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物質沒有辦法循環,就形成了病理產物的積滯。
此外,器官移植是一場非常浩大的手術,會大量損耗氣血,身體在氣血不足的情況之下,代謝功能也會跟著變差、變慢,俗話說「滾石不生苔」,在代謝變慢的狀態下,自然就更容易造成痰濕的形成。當然,免疫抑制劑在痰濕的部分也難辭其咎,免疫抑制劑本身是苦寒的藥物,容易損傷脾胃與身體的陽氣,加重氣血的虛衰。
◉ 「血瘀」——術後循環不佳、氣血不足
常見於:
• 肢體麻木、手腳冰冷
• 手術部位疼痛
• 肢體麻木、手腳冰冷
• 手術部位疼痛
移植後的血瘀主要是氣血不足造成的,打個比喻,一條正常通暢的水管,如果水龍頭開很大、水量很大,水流速度就會很快、水柱也會很強;如果進入缺水期,各地限水,或是水龍頭開很小、裝省水水龍頭,水流速度就會很慢,水流也會很細小綿長,這時候如果有雜質,這種水流量是不足以把雜質帶走的,久而久之就會在水管壁沉積。
◉ 「氣滯」——情緒壓力、作息改變
許多病友在術前容易焦慮、緊張、擔憂、睡不好;術後又因為臥床了一段時間,以及術後疼痛、沾黏等原因睡不好,都屬於中醫所說的「氣滯」。
中醫在器官移植後照護的核心概念,是協助病友在這些混亂的狀態中逐步回到穩定,讓移植器官的壽命更長、身體負擔更小、生活更舒適。
中醫如何幫忙照顧移植後的身體?
◉ 緩和慢性排斥反應的相關症狀
慢性排斥反應常伴隨痰濕、血瘀、陰虛火旺等體質變化,中醫適度介入可:
- 清除痰濕、血瘀等病理產物堆積
- 促進局部循環
- 降低大愛器官受慢性排斥反應損傷的程度
- 提升身體整體穩定性
雖然中醫不能取代免疫抑制劑,但可以協助身體恢復原有的陰陽氣血平衡狀態,拉長大愛器官的使用年限。
◉ 減少抗排斥藥的副作用
減少移植後出現的虛、熱、痰、瘀、滯等副作用,緩解藥物帶來的不適症狀,改善移植後的生活品質。
◉ 修復術後虛弱與身體損傷
透過中醫特有的「補益法」,扶正補虛、強化臟腑功能,有助修復臟腑的損傷,調節恢復動態平衡,提升體力,降低感染風險,加速傷口癒合,改善術後疼痛。
在長時間的移植後照護中,這些都能帶來重要幫助。
移植後的生活調養:回家後要注意什麼?
◉ 定期回診追蹤評估,遵照醫囑按時服藥
這是所有照護中最重要的一點。
抗排斥藥不能停、不能延誤、不能任意增減劑量,中醫治療也必須配合西醫處方,兩者並行更安全。
千萬不要聽信謠言,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偏方,來路不明的藥物除了可能有偽藥的風險,包裝可能不符合藥品、食品衛生法規,可能變質以外,更重要的是沒有專業醫療人員把關,可能發生藥物交互作用而造成重大傷害。
如希望使用中藥調養,也務必選擇專業、合格的中醫師,不要找地下電台、購物台或聽信偏方,並在醫師開始看診前就先主動告知自己的用藥史。請記住!中醫藥不是偏方,而是正規的專業醫療,需專業、合格中醫師開立。
◉ 規律作息,適度運動
移植後身體氣血大傷,需一段時間讓身體休養生息,此時規律作息與運動非常重要,也需要足夠的睡眠才能幫助身體盡快修復,因此應該避免過勞或是太多勞心的工作(勞復)。
◉ 注意衛生,均衡飲食
移植病友在術後日常生活務必注意衛生習慣,注意在五大洗手時機都應該正確勤洗手,維持手部的乾淨,減少病原附著而誤入體內。
移植後身體機能尚未修復,脾胃的消化吸收也還沒完全恢復,應避免吃太多、吃太飽、吃太快、吃太油,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都會讓術後的脾胃雪上加霜,增加負擔(食復)。
◉ 避免感染
- 在傳染病流行期間,避免到人潮聚集的場所湊熱鬧
- 如需出入公眾場所或醫療院所務必配戴口罩
- 開放性傷口需妥善照護,確實消毒包紮
- 避免在野外(山間溪水或海邊)戲水、泡溫泉,避免水中微生物在開心戲水時也一起進入體內
- 不在非合格醫療場所接受刮痧、拔罐,一方面刮痧、拔罐都是中醫醫療處置,需由專業、合格的中醫師或專業醫療人員執行,另一方面刮痧、拔罐都有可能造成皮膚損傷,在非合格醫療場所沒有妥善消毒的工具,甚至這些工具會多人共用,大大增加感染風險。
◉ 保持開朗、積極、樂觀
移植後的飲食禁忌
◉ 長時間高溫烹調的食物,或是大補的藥膳、高鹽的火鍋
這些都是會造成人體慢性發炎的食物,也就是中醫常說的「熱」;大補的藥膳也會刺激免疫系統,誘發急性或慢性的免疫排斥反應;高鹽的火鍋對於心臟移植和腎臟移植的病友更需要特別注意跟避免,別讓好不容易得到的心臟、腎臟報銷了。
煎煮與飲用方式:
中醫能在這條路上給予溫柔而堅定的陪伴,協助調理體質,減輕副作用,提升生活品質,陪病友走過焦慮、恐懼、不安的階段,讓這個新器官在體內安穩落地、茁壯成長。
願每一位病友都能在這份大愛種下的希望中,迎接嶄新的人生風景。
- 火鍋、麻辣鍋
- 薑母鴨、羊肉爐
- 烤、炸、辣等刺激性食物
◉ 菸酒和油膩食物
會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而出現「食復」;同時菸酒和油膩食物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可能誘發慢性排斥反應。
◉ 發物
容易引起或加重過敏或發炎的情形,尤其是皮膚症狀。
◉ 高感染風險的食物
- 生魚片、生雞蛋
- 未殺菌乳製品
- 冷飲、冰品
- 街邊衛生不佳之飲食
◉ 葡萄柚、柚子
會干擾免疫抑制劑代謝,使血中濃度過高,務必避免。
簡易穴位保健
內關穴是中醫師眼裡很重要的穴位,不只可以緩解胸悶、心悸的症狀,同時也可以改善噁心嘔吐;如果遇到暈車,也可以用內關緩解不舒服的感覺。
前面我們一直強調,術後氣血大虧,脾胃虛損,因此這時候可以多多刺激足三里穴,這個穴位是中醫師們非常常用也非常喜歡的保健大穴,除了可以幫助消化,還可以健脾益氣,增強體力。
移植後適合的中醫食療
◉ 調元益氣飲
由魏醫師本人特別設計的茶飲處方,適用術後虛弱、氣短乏力、脾胃不足、食慾不振的病人,其中特別針對器官移植手術的病人設計,避開可能會誘發急性或慢性免疫排斥反應的藥材。要性和口味均溫和,酸甜適口。
- 先以常溫開水或蒸餾水浸泡藥材15~30分鐘,待藥材軟化。
- 頭煎:加水蓋過藥材(大約500 cc~1000cc),煮滾後轉文火煎30分鐘,或煎至藥水剩200 cc。
- 次煎:加水蓋過藥材(大約300 cc~500 cc),煎至藥水剩100 cc。
- 將頭煎與次煎藥水混合後,當茶飲用一天300 cc,或分三次服用,每次100 cc。
◉ 四神湯
四神湯是老少咸宜的經典食療,其中的藥材都是健脾益氣,性質平和而且安全,可以平補脾胃,非常適合術後病人使用,而且一般民眾也很適合,四季都可使用;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添加其他食材,尤其優質高蛋白質食物,可以幫助組織修復,非常適合術後病人。
讓愛持續延續:移植後的身心整合照護
移植是一份禮物,也是新的責任。在漫長的術後旅程中,不只是器官需要好好照顧,病友的心情、家庭支持、生活形態也都同樣重要。
中醫能在這條路上給予溫柔而堅定的陪伴,協助調理體質,減輕副作用,提升生活品質,陪病友走過焦慮、恐懼、不安的階段,讓這個新器官在體內安穩落地、茁壯成長。
願每一位病友都能在這份大愛種下的希望中,迎接嶄新的人生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