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孟鈞中醫師|中醫內科 WFU

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種下希望的種子——移植術後的中醫調養

 作者:魏孟鈞醫師/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




在醫療旅程中,器官移植是一個極不容易的選擇。
它承載著漫長等待的焦慮,也伴隨著陌生器官重新啟動時的欣喜與感恩。
這也是我在移植病友會做衛教時最深的感受——

|移植不是旅程的終點,而是一段全新的開始。

手術的成功固然讓生命進入了新的篇章;但手術之後,病友們仍需面對排斥反應、感染風險、免疫抑制劑副作用,以及生活中各種需要重新調適的挑戰。
在這條漫長且不容易的道路上,中醫能扮演什麼角色?
是否能讓器官壽命更長、生活品質更好?
如何調整日常作息、飲食與情緒,讓這份得來不易的大愛,可以在體內安穩地扎根,讓每一位病友都能以更加穩健的步伐,走向新的生命旅程?



移植術後的挑戰

許多人以為移植後就能「諸事大吉」,但事實上,免疫大戰才正要上演。究竟移植後會面對哪些挑戰?

◉ 一場「看不見的仗」:淺談免疫排斥反應

身體對於任何「外來組織」都會保持高度警戒,就像守衛城門的士兵一樣,免疫系統會不斷巡邏、辨識、判斷敵我,一旦免疫細胞發現「非我族類」的蹤跡,便會發動攻擊,導致移植器官受損,這就是所謂的「排斥反應」。

身體裡主要有兩種淋巴細胞決定排斥反應的的發生,包括幫助型T淋巴球以及毒殺型T淋巴球,兩種細胞表面上會有兩種不同的蛋白質分子,決定這顆淋巴球在辨識到「外來者」時會發生的免疫反應。

當「外來者」出現的時候,體內的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就像是一般大樓或社區保全一樣,遇到可疑份子會在路口攔查,同時通報給警政系統,需要辨識是否為在逃的通緝犯。

這時候路過的幫助型T淋巴球(Helper T lymphocytes)就像員警在抓通緝犯一樣,手上拿著通緝犯的基本資料來核對眼前這個可疑份子是不是通緝犯,幫助型T淋巴球表面有CD4蛋白質分子,就用來辨識抗原呈現細胞表面的主要組織相容複合物(Major Histology Complex)II。

而另外一個毒殺型T淋巴球(Cytotoxic T lymphocytes)就像是有裝備荷槍實彈的刑警或維安特勤警察等,表面有CD8蛋白質分子,辨識另一型的主要組織相容複合物I。




當識破這個「通緝犯」的時候,帶有「武器」(細胞毒殺分子)的「刑警」(毒殺型T淋巴球)就會第一時間發動攻擊,這個就是細胞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




這時候「一般的警察」(幫助型T淋巴球)也沒閒著,眼看雙方火拼,除了開始找鄰近的同事(B淋巴球)以火力支援以外,同時也開始call out回「警局甚至分局」(淋巴球化生中心)找更多的警察同事(B淋巴球)來支援,而這個過程就是抗體免疫(Antibody-mediated immunity)。




排斥反應可依發生時間分為:





一般來說,急性排斥反應以T淋巴球主導的細胞免疫為主,還可以用藥物治療,抑制免疫排斥;慢性排斥反應則是以B淋巴球主導的抗體免疫為主,戰線拖得長,沒有辦法單純用藥物壓下來,是造成移植器官慢性損傷、決定移植器官耐用時間的主要因素。根據統計,不管是急性或慢性排斥反應,都是很難避免的,因此移植病友都應該清楚知道移植排斥反應的臨床表現,並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保持警覺,必要的時候要立即到醫院急診就醫。

然而每個器官的排斥表現並不相同,例如:
心臟移植:呼吸困難、心律不整
腎臟移植:尿量減少、腎功能指數上升
肝臟移植:黃疸、右上腹痛
肺移植:低血氧、呼吸喘促

因此移植後若出現不適,都必須立即回診評估。

感染風險上升

手術過程本來就會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再加上抗排斥藥(免疫抑制劑)會壓低免疫力,任何普通人不會有事的小感冒都有可能釀成肺炎,也容易因為周遭環境、吃到不潔食物等而腸胃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傷口感染,甚至敗血症、敗血性休克。

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

為了控制排斥反應不要太劇烈,把移植進來的器官攻擊到沒辦法再使用,就需要大量的免疫抑制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抗排斥藥」。這些藥物是移植病友們需要終生服用的藥物,不能在沒有醫囑的情況下擅自停藥。






常見的免疫抑制劑包括類固醇、環孢子素(Cyclosporin)、山喜多/喜妥善/睦體康等,近年還發展出生物製劑,像是新睦樂、莫須瘤等,然而因為生物製劑可能誘發移植後淋巴增生疾病或甚至淋巴癌,因此生物製劑多用在手術前後的誘導治療或治療急性排斥反應為主。

病人往往需要使用兩種以上的免疫抑制劑,才能有效控制急性排斥反應的發生,其中大多病人都會使用到類固醇作為其中一種免疫抑制劑,雖然類固醇是相當安全的免疫抑制劑,同時還具有抗發炎的效果,但是許多人不能接受類固醇的副作用,深受其擾。

此外,免疫抑制劑大多是經由肝臟代謝,因此許多會增加肝臟代謝活性的藥物會和免疫抑制劑發生藥物交互作用,影響免疫抑制劑的血中濃度,而讓抑制排斥反應的效果變得不穩定。因此移植病友們需避免食用葡萄柚;如果有任何不舒服需要使用藥物,不論中藥或是西藥,都應該跟專業中醫師/西醫專科醫師告知自己的用藥史。

手術本身的傷害與併發症

包括傷口癒合不良、出血、沾黏、疼痛與術後虛弱等。部分移植手術術後可能因為不同血管嫁接造成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形成血栓或血管病變,此外還可能出現少見的移植後肝炎、泌尿道症狀等。


因此,移植後並不是單純「維持器官」而已,而是身體與免疫系統在長期達成平衡的過程。
中醫的介入,正是希望在這個「平衡」中,提供更多助力。


中醫如何看待移植後的身體?

中醫對器官移植後體質的認識,與西醫並不衝突,而且能相輔相成。我常說,不管是中醫或是西醫,都有自己的優勢和極限,當中西醫開始互相融合合作的時候,正是容納了彼此的優勢,擴展了醫學的邊界,讓人類的醫療發展有更多可能。

中醫對於移植後體況的認識,主要是基於移植術後、急性/慢性免疫排斥反應,以及抗排斥藥副作用的臨床表現。中醫將這些移植後狀態所呈現出來的現象歸納為四個中醫病理機制:




「虛」——身體需要重新建立平衡

大手術、長期住院、使用免疫抑制劑等,都讓身體處於虛弱狀態。

病友們常感到:
容易疲倦
暈眩、氣短
抵抗力下降
這些都代表身體「虛」。

◉ 「熱」——免疫過度活躍或藥物副作用

例如:
  • 咽喉乾痛
  • 口破
  • 皮膚搔癢
  • 手腳心熱
  • 小便短赤
  • 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
這些症狀都與術後的全身性發炎反應、移植後的排斥反應以及抗排斥藥的副作用有關。

◉ 「痰濕」——代謝負擔重

包括水腫、身體沈重感、腹部悶脹、食慾減退等。這些都是因為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暫時性的受到移植手術以及抗排斥藥干擾,身體的新陳代謝與恆定機制被打亂,使得病理產物、代謝廢物累積。

其中在中醫師眼裡,最容易受到影響的臟腑就是「脾」了。脾是吸收營養,並將營養物質轉為身體能量、氣血的重要臟腑;重大手術,尤其是腹部的手術特別會干擾到脾胃的運作,讓消化吸收的功能變差,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物質沒有辦法循環,就形成了病理產物的積滯。

此外,器官移植是一場非常浩大的手術,會大量損耗氣血,身體在氣血不足的情況之下,代謝功能也會跟著變差、變慢,俗話說「滾石不生苔」,在代謝變慢的狀態下,自然就更容易造成痰濕的形成。當然,免疫抑制劑在痰濕的部分也難辭其咎,免疫抑制劑本身是苦寒的藥物,容易損傷脾胃與身體的陽氣,加重氣血的虛衰。

◉ 「血瘀」——術後循環不佳、氣血不足

常見於:
肢體麻木、手腳冰冷
手術部位疼痛

移植後的血瘀主要是氣血不足造成的,打個比喻,一條正常通暢的水管,如果水龍頭開很大、水量很大,水流速度就會很快、水柱也會很強;如果進入缺水期,各地限水,或是水龍頭開很小、裝省水水龍頭,水流速度就會很慢,水流也會很細小綿長,這時候如果有雜質,這種水流量是不足以把雜質帶走的,久而久之就會在水管壁沉積。

◉ 「氣滯」——情緒壓力、作息改變

許多病友在術前容易焦慮、緊張、擔憂、睡不好;術後又因為臥床了一段時間,以及術後疼痛、沾黏等原因睡不好,都屬於中醫所說的「氣滯」。

中醫在器官移植後照護的核心概念,是協助病友在這些混亂的狀態中逐步回到穩定,讓移植器官的壽命更長、身體負擔更小、生活更舒適。


中醫如何幫忙照顧移植後的身體?




緩和慢性排斥反應的相關症狀

慢性排斥反應常伴隨痰濕、血瘀、陰虛火旺等體質變化,中醫適度介入可:
  • 清除痰濕、血瘀等病理產物堆積
  • 促進局部循環
  • 降低大愛器官受慢性排斥反應損傷的程度
  • 提升身體整體穩定性

雖然中醫不能取代免疫抑制劑,但可以協助身體恢復原有的陰陽氣血平衡狀態,拉長大愛器官的使用年限。

減少抗排斥藥的副作用

減少移植後出現的虛、熱、痰、瘀、滯等副作用,緩解藥物帶來的不適症狀,改善移植後的生活品質。

修復術後虛弱與身體損傷

透過中醫特有的「補益法」,扶正補虛、強化臟腑功能,有助修復臟腑的損傷,調節恢復動態平衡,提升體力,降低感染風險,加速傷口癒合,改善術後疼痛。

在長時間的移植後照護中,這些都能帶來重要幫助。


移植後的生活調養:回家後要注意什麼?

定期回診追蹤評估,遵照醫囑按時服藥




這是所有照護中最重要的一點。

抗排斥藥不能停、不能延誤、不能任意增減劑量,中醫治療也必須配合西醫處方,兩者並行更安全。

千萬不要聽信謠言,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偏方,來路不明的藥物除了可能有偽藥的風險,包裝可能不符合藥品、食品衛生法規,可能變質以外,更重要的是沒有專業醫療人員把關,可能發生藥物交互作用而造成重大傷害。

如希望使用中藥調養,也務必選擇專業、合格的中醫師,不要找地下電台、購物台或聽信偏方,並在醫師開始看診前就先主動告知自己的用藥史。請記住!中醫藥不是偏方,而是正規的專業醫療,需專業、合格中醫師開立。

規律作息,適度運動





移植後身體氣血大傷,需一段時間讓身體休養生息,此時規律作息與運動非常重要,也需要足夠的睡眠才能幫助身體盡快修復,因此應該避免過勞或是太多勞心的工作(勞復)。

注意衛生,均衡飲食

移植病友在術後日常生活務必注意衛生習慣,注意在五大洗手時機都應該正確勤洗手,維持手部的乾淨,減少病原附著而誤入體內。

移植後身體機能尚未修復,脾胃的消化吸收也還沒完全恢復,應避免吃太多、吃太飽、吃太快、吃太油,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都會讓術後的脾胃雪上加霜,增加負擔(食復)。

避免感染

  • 在傳染病流行期間,避免到人潮聚集的場所湊熱鬧
  • 如需出入公眾場所或醫療院所務必配戴口罩
  • 開放性傷口需妥善照護,確實消毒包紮
  • 避免在野外(山間溪水或海邊)戲水、泡溫泉,避免水中微生物在開心戲水時也一起進入體內
  • 不在非合格醫療場所接受刮痧、拔罐,一方面刮痧、拔罐都是中醫醫療處置,需由專業、合格的中醫師或專業醫療人員執行,另一方面刮痧、拔罐都有可能造成皮膚損傷,在非合格醫療場所沒有妥善消毒的工具,甚至這些工具會多人共用,大大增加感染風險。

保持開朗、積極、樂觀


移植後的飲食禁忌

長時間高溫烹調的食物,或是大補的藥膳、高鹽的火鍋





這些都是會造成人體慢性發炎的食物,也就是中醫常說的「熱」;大補的藥膳也會刺激免疫系統,誘發急性或慢性的免疫排斥反應;高鹽的火鍋對於心臟移植和腎臟移植的病友更需要特別注意跟避免,別讓好不容易得到的心臟、腎臟報銷了。
  • 火鍋、麻辣鍋
  • 薑母鴨、羊肉爐
  • 烤、炸、辣等刺激性食物

菸酒和油膩食物

會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而出現「食復」;同時菸酒和油膩食物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可能誘發慢性排斥反應。

發物





容易引起或加重過敏或發炎的情形,尤其是皮膚症狀。

高感染風險的食物

  • 生魚片、生雞蛋
  • 未殺菌乳製品
  • 冷飲、冰品
  • 街邊衛生不佳之飲食

葡萄柚、柚子

會干擾免疫抑制劑代謝,使血中濃度過高,務必避免。


簡易穴位保健





耳神門是中醫師很常運用的耳穴,中醫師常會在耳神門上貼耳珠,透過持續的穴位刺激效果幫助患者放鬆自律神經。




頸胸椎對應區其實並沒有特定的穴位,而是副交感神經的末梢分支分布的區域,輕按或摩擦這個區域一樣有助調節自律神經系統,舒緩緊張焦慮,並且緩解胸悶的症狀。




內關穴是中醫師眼裡很重要的穴位,不只可以緩解胸悶、心悸的症狀,同時也可以改善噁心嘔吐;如果遇到暈車,也可以用內關緩解不舒服的感覺。




前面我們一直強調,術後氣血大虧,脾胃虛損,因此這時候可以多多刺激足三里穴,這個穴位是中醫師們非常常用也非常喜歡的保健大穴,除了可以幫助消化,還可以健脾益氣,增強體力。


移植後適合的中醫食療

調元益氣飲

由魏醫師本人特別設計的茶飲處方,適用術後虛弱、氣短乏力、脾胃不足、食慾不振的病人,其中特別針對器官移植手術的病人設計,避開可能會誘發急性或慢性免疫排斥反應的藥材。要性和口味均溫和,酸甜適口。




煎煮與飲用方式:
  1. 先以常溫開水或蒸餾水浸泡藥材1530分鐘,待藥材軟化。
  2. 頭煎:加水蓋過藥材(大約500 cc1000cc),煮滾後轉文火煎30分鐘,或煎至藥水剩200 cc
  3. 次煎:加水蓋過藥材(大約300 cc500 cc),煎至藥水剩100 cc
  4. 將頭煎與次煎藥水混合後,當茶飲用一天300 cc,或分三次服用,每次100 cc

四神湯

四神湯是老少咸宜的經典食療,其中的藥材都是健脾益氣,性質平和而且安全,可以平補脾胃,非常適合術後病人使用,而且一般民眾也很適合,四季都可使用;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添加其他食材,尤其優質高蛋白質食物,可以幫助組織修復,非常適合術後病人。




讓愛持續延續:移植後的身心整合照護


移植是一份禮物,也是新的責任。在漫長的術後旅程中,不只是器官需要好好照顧,病友的心情、家庭支持、生活形態也都同樣重要。

中醫能在這條路上給予溫柔而堅定的陪伴,協助調理體質,減輕副作用,提升生活品質,陪病友走過焦慮、恐懼、不安的階段,讓這個新器官在體內安穩落地、茁壯成長。

願每一位病友都能在這份大愛種下的希望中,迎接嶄新的人生風景。


點我掛號

2025年11月7日 星期五

🍂天涼好個秋:讓身心都慢下來的時節養生法

 作者:魏孟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 中醫內科




時序逐漸進入秋天,最近是否感到天氣開始轉涼了呢?

秋天不僅是天氣變化的轉捩點,同時也是一個讓人既感傷又沉靜的季節,也因為秋天時節,秋風颯颯,萬物開始逐漸凋謝,大地透露蕭瑟的氣息,這種景象常常觸動了古代文人的惆悵傷感,許多傳誦千古的詩詞名篇往往是在秋天時文思泉湧而寫成,相信大家也都聽過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被貶之後,因為感傷自己懷才不遇而寫成的這首詞吧?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語還休,欲語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除了秋天帶來的悲涼感以外,秋天也是大地開始轉為寧靜的季節,是萬物「由盛轉衰、由動轉靜」的時節,也是調整身心、為冬天儲備能量的關鍵時刻。正如《黃帝內經》所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歛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用白話說:早睡早起、讓心安靜,把精力收回來,就是秋天最合拍的養生。


🍁秋天怎麼「變」:先懂氣候,再懂身體

秋天是陰陽交替的時節,天氣變化也如三段變奏一樣高潮迭起。這種忽冷忽熱、陰晴不定、温度劇變的天氣,對人體來說是一場考驗:

初秋仍帶著夏天殘留的濕熱,如同秋老虎,讓人煩躁;
中秋之後「燥氣」逐漸當令,開始出現乾燥相關的症狀;
白露以後氣溫驟降,晚秋轉為「涼燥」,早晚溫差變動劇烈。

秋天秋風颯颯,除了大氣變化劇烈以外,同時也因為秋天空氣中濕度下降,因而有「燥」;當「燥氣」太過,就是中醫所說的「燥邪」。中醫認為,秋季屬「金」,與「肺」相應,因此「肺」也特別容易被秋天的天氣變化所影響。

肺主皮毛,司呼吸,肺的病症常常在初期時就會表現在皮膚表面,例如臨床上肺炎、支氣管炎的病人,即使沒有發燒,皮膚表面也常摸起來烘烘熱熱的;又或是一些呼吸道慢性發炎的病人,也可以在皮膚表面,尤其在肺經循行經過的區域摸到凹凸不平或顆粒感、粗糙的感覺。這些都是肺主皮毛在臨床的解讀。

「肺」是特別嬌嫩的臟腑需要足夠的水份滋潤,才能維持表面的水嫩,因此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當秋燥來襲時,「肺」往往首當其衝,這種嬌嫩的臟腑(嬌臟)最容易因為「燥邪」受傷,因而引發與「肺」相關的一系列症狀,或讓原本就有的症狀加重,臨床上很常見原本呼吸道就比較敏感的人,進入秋天就開始頻繁乾咳、喉嚨乾痛、鼻孔乾裂。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順應秋天自然界的變化來養生呢?


🍁秋季養生的核心—秋收、潤燥


在中醫師眼裡,養生秘訣不外乎「順應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規律,到了秋天應該是作物開始豐收的季節,更是辛苦一年的成果終將得到回報的時候,收穫的莊稼都會作為過冬的資糧,俗話說,「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若想安穩舒適的度過漫長又寒冷的冬天,入冬前的調攝是非常重要的,尤其秋天更是入冬前為過去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補救的機會

前面提到了,秋天的天氣變化非常劇烈,而且空氣濕度下降,大氣變得乾燥,燥氣當令,最容易侵犯「肺」而產生相關症狀,因此潤燥、養肺是秋季養生最重要的觀念。

那我們有什麼具體的做法呢?




多補充水份

因為空氣中濕度明顯下降,秋季天氣以燥為主,因此要適時補充水份,才不會讓嬌嫩的肺受到燥邪侵襲。

保持心情愉快,親友團聚聯絡情誼

在古早的時代,秋天常常是朝廷處決犯人的季節,而且秋天景象給人蕭瑟的感覺,會讓人不自主的感傷起來,有相關情緒障礙的人也常常因此被觸動,古人觀察到這些現象和心理活動,於是在中醫「五志」裏,秋同時也對應到「悲」,因此我們常說「悲秋」。心理調適在秋季也是重要的一環,可以找親友聚聚,聯絡情感,緩解因為孤獨而誘發悲傷的情緒反應;此外也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歡從事的活動、可以讓自己內心平靜的方式,或是其他可以讓情緒得到出口的方法。

適時增添衣物

秋天天氣變化非常劇烈,溫差很大,陰晴不定,肺為嬌臟,最易受到影響而著涼、感冒,或誘發其他呼吸道症狀,因此適時的增添衣物,避免受風著涼,也是秋季養生的重要課題。

臉部按摩

秋天的乾燥除了影響口唇、咽喉和呼吸道以外,眼睛也容易因為乾燥而有刺激感,常會感到痠澀、刺痛,尤其是有乾眼症、乾燥症的病人,更容易在秋天引發相關不適症狀,我們可以用手指指腹輕輕按摩眼睛周圍,眼睛周圍有許多穴道分佈,局部穴位按摩可以改善眼睛周圍血液循環刺激淚腺分泌以滋潤眼睛,緩解不適感;此外,下臉頰和耳朵下方有唾液腺分佈,按摩這些地方可以促進唾液分泌,滋潤口腔和咽喉

注意皮膚保濕

秋季天乾物燥,皮膚也很容易乾癢,甚至脫屑,因此除了喝水以外,皮膚保濕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蔬果裡面富含各種維生素、礦物質,除了可以增加水分以外,也可以補充天然的抗氧化物,減少身體的發炎,也具有滋陰潤燥的效果,讓皮膚維持水噹噹。

白色在中醫眼裡對應到「金」,可以入肺潤肺,滋養肺陰,像是水梨、蓮藕、山藥、牛奶、白木耳、蓮子等食物都是很好的潤肺食材,白木耳也可以和蓮子一起,加入枸杞、大棗一起燉煮,就是一道好吃的養生甜品。

蜂蜜裡富含益生菌、寡糖和許多微量元素,可以滋潤我們的腸胃道,對於容易便秘的老人家是非常好的天然甜味劑,可以補虛,也能養陰潤肺;秋天容易口乾舌燥,可以吃酸的東西來刺激唾液分泌,例如甜檸檬、橘子、梅子都是很好的食物,可以生津止渴潤燥

此外,隨著秋天將進入尾聲,冬天就快來到,可以開始儲備能量以過冬,飲食上可以多攝取一些營養豐富的湯品來滋養脾胃。




但有些東西就最好別碰,或是淺嘗輒止了,像是辛辣、刺激性香料、油炸、燒烤的食物因為高溫烹調、高度加工食物,除了會增加身體的發炎反應、加重消化的負擔以外,更重要的是在中醫觀點中,這些都是燥熱、傷陰的食物,會讓我們在秋天本來就收斂、收藏的津液被消耗,菸酒也是一樣的原理。

深焙的咖啡也是容易化燥的飲品,咖啡除了會利尿以外,咖啡因的代謝也需要大量的水份,每喝一杯咖啡,就要比平常多喝一到兩杯的水才能把咖啡因代謝掉。另外,因為要為嚴冬預作準備,因此所有可能會影響到冬季健康的東西都要盡量避免或減少,冰品就是其中一種,過食冰品會影響到脾胃的功能,而脾胃是氣血生化的來源,也是後天之本,而影響冬天時的健康,讓手腳冷吱吱。所以說了這麼多,喝溫開水最好。


🍁穴位按壓保健—雙手養好肺





頰車、廉泉:頰車位於下頷角上的肌肉,按下去會有明顯痠痠的感覺;廉泉位於甲狀軟骨上方。兩個穴位都可以促進唾液分泌,減少口乾舌燥。




列缺:位於橈骨莖突下的凹陷處,大約距離腕橫紋1.5寸,是肺經的絡穴,同時可以通任脈,和照海穴(內踝下方凹陷處)搭配使用可以緩解咽喉疼痛、沙啞、咽乾咽痛等症狀;此外又屬肺經穴位,因此可以宣肺平喘,補益肺氣,改善呼吸道症狀。




合谷(虎口):位在手背食指的第二掌骨中間,貼骨的凹陷處,為大腸經原穴,是大腸經經氣入臟腑的地方,在中醫理論裡「肺」與「大腸」的關係非常密切,是一起發揮臟腑生理功能的好夥伴,而且此穴也是「四總穴」之一,「面口合谷收」,因此涉及顏面、口脣、咽喉的症狀都可以使用合谷,是重要的穴位,具有疏散風邪、通竅、清瀉肺熱的效果,臨床上也可以用來改善諸多感冒的不適症狀與消化問題,促進排便,還可以退熱、消暑。




太谿(溪):位於內踝尖與阿基里斯腱連線之間的中點,屬於腎經原(兪)穴,因為腎經有經過咽喉,且腎主水液,主納氣,因此刺激太谿穴可以改善咽喉乾痛、呼吸喘促等症狀,更年期的燥熱、盜汗也可以使用這個穴位。




照海:本穴位在內踝尖下骨縫處,屬於腎經的穴位,同時可以通行奇經八脈的陽蹻脈,古人認為這個穴位是腎經經氣匯集如海般的位置,因此取名為照海,與列缺穴有助緩解咽喉乾癢腫痛等不適症狀,也可以改善聲音沙啞、便秘、小便不順暢等症狀。


🌕讓秋天成為你與自己對話的季節


秋天不是冷漠的季節,而是溫柔的提醒。提醒我們,該收斂情緒、該滋養身心、該重新找回生活的節奏。當你學會在秋風中放慢步伐,不再與時間競跑,你會發現,「養生」不只是保健,更是一種懂得與四時共舞的智慧。

願這個秋天,你的肺氣清潤、情緒平和,在涼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定力量。🍁


點我掛號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腳麻是袂安怎走?」談周邊動脈疾病與間歇性跛行

 作者:魏孟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





想必大家都有看過「循利寧」的廣告,在廣告中有一句很經典的台詞,就是發生火災的時候,一位長者好不容易從火場中逃生,留下那一句「腳麻是袂安怎走?」也許很多人會納悶,腳麻跟「循利寧」有什麼關係?其實腳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本篇要介紹的「周邊動脈疾病」,就讓我們好好來認識這個疾病。



「周邊動脈疾病」是什麼?


我們的循環系統除了重要的馬達——心臟以外,還有中樞血管(主要是從心臟出來的主動脈)和周邊血管,也就是說除了直接接到心臟的血管以外都可以稱之為周邊血管。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是一種因周邊動脈長期受到高血脂的影響,在周邊動脈血管壁上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atherosclerotic plaque),而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阻塞的情形。雖然所有周邊動脈阻塞都可以屬於廣義的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但是他的表現仍是以下肢缺血為主。


一開始我們的身體還會努力透過血管內皮重組(vascular remodeling)把動脈血管管徑擴大(arteriogenesis)和長出側枝循環(angiogenesis)的方式來代償因為阻塞造成的局部組織血液灌流不足的問題,但時間日久,阻塞情況越嚴重,這些代償的機制也會失效,因而開始出現局部組織缺氧(hypoxia)、發炎(inflammation)、內皮細胞損傷(endothelial damage, endothelial dysfunction)、氧化壓力累積(oxidative stress)等情形,最終就造成局部組織更嚴重的損傷,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可能需要截肢才能保命。


通常年紀大、有糖尿病史、有抽菸習慣、有慢性腎臟病(特別是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人)、本身動脈硬化或有小血管疾病、情緒抑鬱的族群比較容易發生;此外,周邊動脈疾病的發生率也受部份地理、文化、種族或其他社會因素所影響,例如社經地位、學歷等。根據2019年的統計,盛行率最高的主要是北美洲和北歐國家為主。





在臨床上,依據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按照Fontaine或Rutherford分類系統將周邊動脈疾病分為四個階段:

  • Asymptomatic(無症狀期)——可能已經有輕微的組織缺血,但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還不大
  • Chronic symptomatic(慢性有症狀期)——可能開始有一些偶發的間歇性跛行或小腿痠痛的表現
  • Chronic limb threatening ischemia(慢性威脅性肢體缺血期)——比較嚴重的組織缺血,已經有不同程度的組織損傷和明顯的發炎反應
  • Acute limb ischemia(急性肢體缺血)——屬於周邊動脈疾病的危急情形,缺血程度較嚴重時可能會有截肢的風險

四個不同臨床階段並無絕對的順序性,可能交替出現,不論中醫或西醫的觀點,PAD的照護目標都是讓疾病控制在無症狀期或慢性有症狀期,避免進展為CLTI或ALI,以降低截肢風險或是盡量控制需要截肢的範圍。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常見臨床表現

  • 間歇性跛行與小腿疼痛——主要發生在活動的時候,因為活動時局部需氧量大,但因為血管阻塞造成灌流不足而出現缺氧、缺血,引發疼痛。

  • 末梢蒼白或麻木——灌流不足造成末梢局部組織缺氧;下垂時因循環不好,血液堆積在四肢且局部組織耗氧而有「上舉蒼白,下垂潮紅」的生理表現。

  • 壞疽(Gangrene)和難癒合的傷口——傷口的復原、組織的修復都仰賴血液提供充足的養分,周邊動脈疾病的患者因為血管阻塞的關係,局部血流灌流較差,也常出現傷口難以癒合甚至出現嚴重的發炎反應形成壞疽。

  • 手腳冰冷——血液循環除了帶來養分與氧氣的供給以外,也會帶來能量,缺血的組織會比較冰冷,或是毛髮長得比較稀疏等。這些情況其實在中醫的觀點裡都屬於血虛、血痹或陽氣躓於血分的情形。





除了周邊動脈疾病以外,間歇性跛行或小腿疼痛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所致,在臨床上必須確實進行鑑別診斷以利及早做出正確的處置,預防缺血範圍和嚴重程度進一步擴大。臨床上主要常見的鑑別診斷大致可以區分為骨骼肌肉因素、神經因素與血管因素的間歇性跛行,血管因素又可再細分爲靜脈性與動脈性。


骨骼肌肉相關的間歇性跛行最常見的原因是關節炎或是運動傷害,臨床上以疼痛為主要表現,活動時會因為承重的差異,在某些角度疼痛會加重;休息時也不會馬上獲得緩解,但是如果減少承重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神經因素所致的間歇性跛行最常見的原因是神經根壓迫所致,臨床上以尖銳的疼痛或是麻電感為主要表現,症狀的發生與姿勢有關,活動時如果減少神經根壓迫的情形則症狀較輕微,但是休息的時候原有的疼痛不會消失。


靜脈性的間歇性跛行主要是靜脈回流受阻所致,主因為靜脈瓣膜功能不良,常出現在久站或是長時間、長距離步行的族群,臨床上以小腿脹痛及灼熱感為主要表現,活動不會立即引發症狀,休息後很慢才能緩解,但是若將小腿抬高可以加速下肢血液回流,較快緩解症狀





美國心臟內科學會將周邊動脈疾病的風險等級拉高,將它視為與心血管事件、冠狀動脈疾病同等或同義的疾病,有周邊動脈疾病的患者五年內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比例較其他健康成人高;周邊動脈疾病的常見併發症主要可以分為MACE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重大心血管事件)以及MALE (Major Adverse Limb Events重大肢體缺血事件),包括心因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到院前心跳停止(Out-Hospital Cardial Arrest)、猝死(Sudden death);動脈粥狀硬化斑塊若不穩定、剝落就形成血栓,血栓流到腦部可能會引發腦血管意外(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s);血栓塞住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就會造成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急性冠心病(Acute coronary syndrome);血栓塞在下肢就會造成肢體缺血。


周邊動脈阻塞的臨床評估主要包括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病史詢問內容最重要的就是要確認患者有無相關風險因子,包括年紀、抽煙、糖尿病、高血脂,詢問過去是否有發生過其他血管事件,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末期腎臟病等,另外還需詢問患者間歇性跛行或是小腿疼痛的型態、誘發與緩解因子、有無慢性難以癒合的傷口等。


理學檢查的內容包括主要的血管觸診與評估血管搏動情形。血管的觸診部位包括總股動脈(Common femoral artery)、淺股動脈(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膕動脈(Popliteal artery)、脛後動脈(Posterior tibial artery)與足背動脈(Dorsalis pedial artery)。如果兩側脛後動脈與兩側足背動脈都摸得到脈搏,基本上不會診斷為周邊動脈疾病。


如果已經懷疑是周邊動脈疾病的病人,臨床上還會進一步用踝/肱血壓比值(Ankle-Brachial Index)、分段血壓(Segmental blood pressure)、組織氧分壓(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都普勒血管超音波、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方式評估並確定阻塞的血管區段,以選用適合的治療策略。


周邊動脈疾病的西醫治療


目前周邊動脈疾病的西醫治療主要分為三類,包括生活習慣調整、藥物治療與侵入性治療(包括血管介入與外科繞道手術)。


生活習慣調整與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營養衛教、戒菸、減重與運動。飲食營養衛教主要是控制血脂與血糖,減少血管發炎損傷的情形。建議採用得舒飲食或地中海飲食,鼓勵患者多攝入蔬果,減少加工製品的攝取與減少糖分攝取,使用健康的、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香菸中的焦油會增加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同時也會增加血管發炎的情形,戒菸可以延緩血管損傷;肥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外,也會讓血液循環變差,因此減重是周邊動脈疾病患者必須的非藥物治療措施。專業監控下的運動訓練處方可以促進側枝循環的形成、減少發炎、降低氧化壓力,進而訓練患者以達到提高持久性與肌肉肌力,改善日常生活品質,不會因為只能走一小段路而不敢過紅綠燈或不敢出門。


藥物治療——抗凝血藥是周邊動脈疾病患者必備藥物,同時也會搭配其他控制風險因子的藥物使用,包括降血脂藥、降壓藥及降血糖藥。使用這些藥物除了減少血栓形成以外,更重要的是改善血管的品質,減少高血脂與高血糖環境造成的血管慢性發炎。


侵入性治療——包括一些導管介入手段,如果阻塞比較嚴重,甚至已經很難用導管的方式打通的話,甚至需要做血管繞道手術。自2023年起血管介入技術和方式也添加了新的利器,除了傳統的血管支架、塗藥氣球支架、氣球擴張以外,北慈也引進了外周血管內衝擊波碎石術,主要是針對明顯鈣化的動脈粥狀硬化斑塊,透過衝擊波將鈣化斑塊「震鬆」,比較容易達到通血管的效果。


針對有傷口的患者,傷口的照護是另一個重要課題,這類病患因為血液和血管品質不佳,傷口癒合能力差,許多周邊動脈疾病的病人並不是因為心血管事件死亡,反而是因為傷口感染引發敗血症而死亡。這樣的病友需要心臟內科、心臟外科、整形外科、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傷口護理師等專業團隊跨領域照護,以達到傷口照護、減少截肢風險或減少截肢範圍等目標。


中西醫整合照護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那麼中醫有可能成為多專業跨領域團隊照護的一員,一起來照護周邊動脈疾病的病人嗎?中醫可以怎麼幫助這些病友呢?


因為周邊動脈阻塞塞疾病的病友們大多屬老年族群,老年人除了本身生理機能隨年齡逐漸衰退,可能會出現衰弱症、肌少症、營養不良的情形以外,老年的周邊動脈疾病患者常伴隨多重慢性病,除了會增加血管介入或血管繞道手術的風險以外,截肢的風險與截肢的死亡率也較高,此外也常有多重用藥的問題,而多重用藥本身也會讓臨床醫師潛意識下減少原本用藥的劑量或頻次,進而影響治療與疾病控制的效果。即使非老年族群,周邊動脈疾病藥物治療也常伴隨許多不適症狀,例如常用的降血脂藥statin類藥物有一定比例的病人會出現肌肉痠痛的情形,抗凝血藥物也會讓病人有出血傾向;降血糖藥物有時會有腸胃道不適的症狀;即使是運動處方也不是每位患者都可以通用。這時候中西醫整合治療就有可以發揮的地方了。


中醫在周邊動脈疾病的中西醫整合照護中,可以簡單歸納從四個方面切入,包括體質因子、術後照護、風險控管與現今中醫藥轉譯醫學。透過改善營養狀態、改善中醫體質、控制風險因子、減少慢性發炎、降低氧化壓力與改善血液材質和血管品質,達到改善局部組織血液灌流,減少血管阻塞的效果。尤其是中醫特有的補益藥物與藥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虛弱與營養狀態,若搭配針灸療法,也可調節腸胃道消化機能、促進食慾、改善營養吸收、改善腸胃蠕動。


近年政府推行大家醫計劃,並把中醫納入大家醫計劃中的重要角色,其中中醫可以透過針灸和中藥合併使用,控制血脂、血糖,並且調節情志。像是中醫常開立的「壽美降脂一號」(紅麴膠囊),其藥理機轉類似西藥中的statin類藥物,可以抑制HMG-CoA還原酶,達到降低血中低密度膽固醇的效果。其他中藥或植物萃取物,例如丹參(丹參酸)、銀杏(銀杏內酯B)、黃耆(黃耆皂苷IV)、厚朴(厚朴酚)等也可以改善血管重組(vascular remodeling)、抗發炎(anti-inflammation)、抗氧化(anti-oxidation)及改善粒腺體功能障礙(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是治療周邊動脈疾病的潛力藥物。





總結來說,中醫對於周邊動脈疾病的整合照護可以從四大層面切入,在無症狀族群或是有輕微慢性症狀的族群以「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為主要目標,中醫可以協助控制風險因子、幫助睡眠、穩定情緒、改善血流、保護血管、降低發炎,避免進一步惡化;若已經需要做侵入性的血管介入、繞道手術等,術前和術後都可以透過中醫調養,改善營養狀態,確保血管品質,減少局部發炎,調理體質預防復發並降低截肢風險,即使真需要截肢,也能盡可能保留越多健康組織。整個疾病病程都有痰濁血瘀化熱的病機,都可以加減已有實證或動物、細胞實驗證實有幫助的丹參、三七、黃耆、紅麴、當歸、厚朴、黃連等中藥。


👉👉👉點我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