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孟鈞中醫師|診間裡外|中醫內科 WFU

2024年12月1日 星期日

中醫師教你冬令進補正確吃

作者: 魏孟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







近日冷氣團南下,天氣驟降,覺得整天都提不起勁?

蓋了厚重的棉被,一樣手腳冷吱吱?

天氣太冷,不想出門,不想叫Uber,但又不知道可以吃什麼?


沒問題!這篇就來教大家冬令進補,健康營養不求人!



順應四時,秋收冬藏



(圖片來源:鳳凰新聞網——從黃帝內經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看四季養生。安大叔西洋參)



《黃帝內經》是中醫師養成的過程中必讀的重要經典,它集結了中國先秦兩漢古人對於人體的認識,並且透過觀察天地萬物變化,與人體的交互作用,解釋生理病理以及養生之道。古人在觀察大自然運作的規律,以及萬物生長的型態,歸納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性,人體的運作也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則,才比較不容易生病。


在自然界中,春天是萬物度過寒冬後,開始甦醒萌發的季節,此時生命力最旺盛,「氣」的運行方向也比較傾向於上,古人觀察到這個現象,認為這個時節萬物萌發的樣子,就好像是樹木不斷往上生長延展,以利自己獲得更充足的陽光好能進行光合作用一樣,因此對應到「」這個元素(可以想做是一種符號),若比喻人類的不同階段,相當於嬰幼兒時期


夏天則是百花齊放的季節,此時是萬物生長最茂盛的季節,也是「陽氣」最強的時節,如日中天,普照大地,大地溫暖甚至炎熱,古人認為夏天就是「」的代表,就像是人類的青少年、壯年時期


萬物在夏天極盛之後,進入秋天之後生命力慢慢會開始衰退,農作物在經歷過夏天極盛時期之後,也已經長得很好,可以用鐮刀、剪刀、收割機採收下來,古人認為這樣收穫的季節,對應到「」這個元素,就像是人類進入中年,生理機能慢慢開始走下坡。


在寒冷的冬天,萬物為了保存能量,減少消耗,有些動物會進入冬眠;有些動物則會攝取更多的食物來維持生理機能。到了冬天人類也會不自覺地增加熱量攝取,以維持體溫和正常的生理功能。在大陸型氣候或是高緯度的地區或國家甚至會下雪、湖面結冰,古人把這個概念用在冬天,對應到「」這個元素,也因為「冬藏」的規律性,讓華人一直有「冬令進補」、「補冬」的習慣。



古今營養攝取大不同


在過去農業社會,食物取得不易,也沒有足夠安全有效的保存方式,醫療也較不發達,這些營養學、醫學知識掌控在少數人手中,也只有王公貴族才有機會接觸到醫生,有專業的庖廚為他們準備、保管食物。因此在工業時代以前,只有秋收後或大過年才有充足的營養,因而特別重視「補冬」這個習慣。


但是現今社會有大規模的養殖、栽種、農改製程和技術,食品加工業也非常盛行,有很多防腐的方式被一一研發運用,食物的取得和保存變得比老祖宗容易許多,甚至因為食物可以被輕易、便宜且大量的製造,因而造成許多浪費。


不過,即便有這麼充足的食物,加上先進的醫藥,人類似乎也沒有比以前更健康,為什麼?現今社會有很多因素,持續在干擾大家獲得健康,包括工業的快速進展帶來的各種污染、生活型態的改變、工作環境與壓力、緊繃高壓的生活步調等。還有一個原因是,食物雖然變充足了,但是大家的營養觀念卻沒有與時俱進,吃「過量」、吃得「很罪惡」、吃進一堆「添加物」



傳統補冬鍋物宜忌


傳統補冬的日子來臨時,往往可以看到薑母鴨店、羊肉爐店、麻油雞店都會大排長龍,為的就是那一鍋純正炭火慢燉而成、充滿大量肉類、薑片、溫補藥材,並且飄著米酒香氣的高熱量鍋物。


這種傳統的補冬鍋物,一口喝下,不僅暖手暖胃,也同時吃進多餘的鹽類、油脂,以及已經過剩的蛋白質,如果還加點貢丸、鑫鑫腸、各種加工火鍋料、火鍋餃,還吃進更多的添加物。但是這種補冬必吃的料理,在家真的不容易準備齊全,而且也不是家家都會做,怎麼吃才健康?


平常就容易燥熱、口乾、口破的人,或是受到懷孕期間代謝上升影響而容易燥熱、怕熱的孕婦,並不適合吃薑母鴨、麻油雞,


像薑母鴨在烹煮的過程除了加入老薑、米酒以外,傳統上還會使用一些溫熱的中藥材下去熬;麻油雞雖然不需要使用這些溫熱的藥材,但黑麻油本身就是非常燥熱的食材,就算不加米酒,一樣也會讓身體非常燥熱,有些人甚至會嘴巴破好幾個洞、嚴重便秘或是流鼻血,這就是「補過頭」了。


羊肉性溫,經過適當的烹調方法後,是一種老少咸宜的補冬好食材,而且在《傷寒雜病論》和《本草綱目》中都記載了羊肉的藥用價值;然而羊肉爐就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了。目前市售的羊肉爐主要分為三類湯頭:紅燒、藥燉、蔬菜。依照溫燥性質的強弱,可以這樣排序:紅燒 >= 藥燉 >> 蔬菜


紅燒羊肉爐口味非常重,也會另外加入米酒,可以很有效地掩蓋掉不被有些人接受的羊羶味,但同時會攝取過多鹽分和油脂,和麻油雞一樣,容易燥熱、口乾的人,以及有高血壓、高血脂病史的人,不建議使用。


藥燉羊肉爐則要視個人體質而定,而且每個店家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獨家配方,有些會仿照《金匱要略》的當歸生薑羊肉湯進行調配,有些則會加入其他藥材,不過大抵上最常用的也是一些偏溫熱的藥材。適合每到冬天手腳冰冷的人使用,孕婦則應視情況少量使用。


蔬菜羊肉爐通常會加入大量新鮮蔬果,與羊肉一起燉煮,生鮮蔬果本身性涼,可以中和羊肉的溫性,同時帶有天然蔬果的鮮甜味,調味也較適中,適合各種體質的人使用。但是因為用新鮮蔬果熬製,可能會含較高的鉀,慢性腎臟病患者應斟酌使用。



遵守補冬五原則,健康吃補腰圍不變寬

  • 加水稀釋少鹽分
  • 多蔬簡醬少加工
  • 分包分次八分飽
  • 全天熱量要控管
  • 飯後散步多運動


建議把湯頭和湯料外帶回家自己處理,可以把湯頭、湯料分成三到五份,等放涼之後分開包裝,一次只取一包,剩下冷凍起來保存。


每次重新烹煮加熱的時候加入等量的開水,對半稀釋(也可以加更多水),減少鹽分攝取量;再加入蔬菜等食材,重視營養均衡攝取,同時避免加工火鍋料(加工程度越高的越應避免)。


因為這些鍋物已經有很高的鹽分了,盡量不要再額外蘸醬,如果不習慣,醬料的配製盡量簡單,我推薦一種蘸料配法,適合各種鍋物:


少許和風醬油+白蘿蔔泥(性涼退火)+蒜泥/蔥花(增添香氣、抗氧化、抗發炎)+辣椒(嗜辣者可加)+一到兩滴香油(增添香氣)


既然這一餐已經吃得很營養,攝取很高的熱量了,其他餐就要更注意熱量攝取,同時避免吃點心、零食;飯後可以多散散步,雖然能消耗掉的熱量不多,但是可以促進消化,避免睡前還沒消化完,造成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影響睡眠品質。


之後再推薦幾道除了藥膳以外,也很適合「補冬」的料理。記得隨時關注,獲得更多現代中醫科普知識。



點我掛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肺炎也能看中醫

 作者: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 魏孟鈞醫師




最近是否開始感覺到涼意了呢?

周圍是不是開始有人開始感冒、咳嗽,甚至嚴重到引發肺炎而需要住院呢?


進入了深秋,東北季風、冷氣團、寒流也隨著冬天的到來接踵而至,一些會影響呼吸道的病原體也開始伺機而動,讓本身抵抗力就比較不好的人遭受其害。


肺炎,顧名思義就是肺部發炎的意思,一直以來都是非常致命的疾病;以美國疾病管理中心(CDC)的統計數據,每一年約有1,400,000的美國人因為肺炎的相關症狀而掛急診並且診斷為肺炎,每十萬人有12.4人因為肺炎及相關併發症而死亡。


台灣地狹人稠,且有全民健保的政策下,醫療資源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都較為普及,且醫療水準也在國際數一數二,然而肺炎在如此醫療高度發展的台灣,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在衛生福利部所公布的111年我國十大死因中,肺炎居十大死因的第四位,每十萬台灣人有61.4人因肺炎死亡。


(延伸閱讀: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



肺炎的分類


肺炎可以依照發生的地點,分為四種:


  • 社區獲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顧名思義就是在醫療院所或照護機構以外的地方所得到的肺炎
  • 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因為舌咽部活動不利,無法控制吞嚥動作,造成吞嚥時部分物體誤入呼吸道所引起的肺炎。主要發生在意識不清、老年人、舌咽部神經肌肉控制不良的族群中。
  • 醫院獲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包括在醫院、養護機構等處住院48小時以後才發生的肺部發炎。
  • 呼吸器相關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氣管插管48小時以上,並且有使用呼吸器,因而引發的肺炎。


肺炎的發生通常都與外來病原體的感染有關,會造成肺炎的常見病原體隨著環境、病人本身病史、發生肺炎的地點、引致肺炎的經過而有不同。


一般來說,社區獲得性肺炎最常見是由肺炎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在醫療或照護機構中,由於所照顧的病人多數有複雜慢性病史,抵抗力比較差,同時也會因為反覆感染而常需使用抗生素,造成多重抗藥性細菌的擴殖。除此之外,年輕、工作壓力大、過勞的人,若出現長期乾咳的情形,可能是肺炎黴漿菌感染。除細菌以外,各種呼吸道病毒也與肺炎發生息息相關。



哪些人或哪些情況容易得到肺炎?





我們大約可以把危險因子分為兩類:體質因素和誘發因素。

  • 體質因素:包括年齡、意識昏迷或神經肌肉控制不良、長期或多重慢性病、有抽煙、飲酒習慣的病人。
  • 誘發因子:包括擁擠而密閉的空間以及環境污染。


年長者因為身體各個臟器的生理機能都逐漸衰退,營養狀態通常也較不如年輕時期健康,抵禦疾病的能力也較年輕人差,同時也是各種慢性病的高危險群,在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時會比健康成年人有較高併發症或重症的風險。


菸酒的攝取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不良嗜好、受到污染的環境等會讓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影響免疫系統正常發揮抵禦外來病原體的能力。慢性發炎的狀態也會讓身體各個器官、組織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此外香菸中的物質會破壞呼吸道黏膜上皮和纖毛,讓呼吸道無法順利地透過咳嗽避免吸入危害身體的物質。


許多會造成呼吸道急性感染的病原會在天氣冷時特別活躍,而且當天氣嚴寒的時候,會習慣緊閉窗戶,並且習慣窩在室內空間;在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中,有害物質或病原體就容易累積。


大多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都是透過飛沫傳播,有些是透過空氣傳播,一旦密閉空間有一人有呼吸道傳染病,並且在這樣的空間中咳嗽、打噴嚏,這些帶著病原體的口鼻分泌物就會懸浮在空氣中,如果沒有戴口罩,或是沒有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就很容易遭受病毒的感染,若剛好是前面提到抵抗力比較弱的病人就很容易併發肺炎。


安養中心或其他照護機構的住民是非常容易發生肺炎的脆弱族群,因為會需要住在這種養護機構的住民,通常年紀比較大、有多重慢性病史,甚至也有些住民是中風或有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病人。


吞嚥運動在一般人看起來是簡單的動作,但其實背後涉及很多神經、肌肉精密的協調,然而意識不清(包含酒後)、中風後或是年長者,舌咽部的神經肌肉控制較不如健康、意識清楚的成年人,因此也比較容易發生吸入性肺炎。



哪些症狀要懷疑肺炎?





所有呼吸系統疾病都會有咳、喘、痰三個症狀,但是因為肺炎是比較嚴重的下呼吸道發炎,而肺部又是人體進行氣體交換,獲得及提供新鮮氧氣的器官,所以當肺炎發生的時候,除了經典的呼吸道症狀以外,還會有感染徵象(例如最常見的發燒)和缺氧徵象(例如胸痛、發紺)。因此如果發燒超過38度且持續24小時以上,吃退燒藥不見改善,且出現胸悶胸痛或是末梢膚色有異,應立即就醫。



不可忽視的危險——談肺炎併發症

肺炎併發症最主要還是發生在有多重慢性病史的老年人,尤其是心臟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但也有不少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在肺炎後發生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劑(例如有自體免疫疾病病史的病人、接受器官移植手術的病人等)以及正在接受化放療的癌症病人。


這些病人可能會因爲肺炎引發嚴重的全身性發炎反應,造成敗血症、腦炎或心內膜炎、心包膜炎、心肌炎等;如果肺部的細菌感染嚴重也可能出現膿胸、肺膿瘍等;部分的人也可能因為反覆肺炎而無法出院或反覆入院。


另外也有一些人因為肺炎造成的肺部損傷,無法自主呼吸,需要插管甚至使用呼吸器;又因為這樣的病人往往年紀較大,有比較多共病,後來無法脫離呼吸器,不僅造成病人本身的痛苦,同時也因為加護病房、呼吸亞急性病房的費用較高,造成家屬的負擔。



如何預防肺炎?





因為肺炎主要還是由於病原感染以及本身抵抗力差所造成的,因此預防肺炎莫過於預防感染及提升免疫力:

  • 預防感染—高風險族群請務必按時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及新冠肺炎疫苗;流感季節應盡量減少出入人潮眾多的場所或醫療機構;養成「勤洗手,戴口罩」的好習慣。

  • 提升免疫力-戒菸,並且拒吸二手菸;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盡量有充足的睡眠,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中是營養素均衡攝取,盡量避免會讓身體發炎的食物。




中醫觀點看肺炎





有沒有覺得中醫對於肺炎的觀點好像似曾相似呢?沒錯!雖然中醫和西醫用不同的術語來描述肺炎發生的過程,但是道理卻是相同的,只是中國古代並沒有「細菌」、「病毒」、「免疫系統」的認識,卻很早就知道「外邪」的侵擾是造成疾病發生的主因,比西醫科霍假說更早被提出呢!


除了「外邪」的概念以外,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免疫系統」這個名詞,卻也知道「正氣」虛弱的時候,「外邪」就會比較容易入侵,跟現代免疫學的概念異曲同工,是不是也跟我一樣覺得古人很聰明呢?



中醫在肺炎照護中的正面意義


中醫重視調養、治未病,但中醫也能成為急重症治療的團隊之一,在肺炎病患照護上,中醫還是有許多功能可以協助的。

  • 預防高風險族群發生肺炎,發揮「上工治未病」的精神,開啟預防醫學的新里程。
  • 與西醫協同治療,減少抗生素使用量,精準控制感染。
  • 改善抗生素所造成的副作用,以及使用後的正氣虛損。
  • 重建被抗生素破壞的腸道微生物相。
  • 降低可能發展為嚴重肺炎的風險,減少併發症發生。
  • 對於因嚴重肺炎衍生的呼吸器依賴,可協助脫離呼吸器。
  • 避免再發生肺炎。

點我掛號



2024年7月21日 星期日

中醫師用親身經歷告訴你感冒更該看中醫





何謂免疫負債


從2020年COVID-19全面侵襲世界至今,已經有長達三年以上籠罩在疫情的陰影底下,大家也已經習慣戴口罩的日常生活。在強制戴口罩的這段時間,因為口罩提供了非常完善的基本防禦功能,讓大家在這段時間不僅減少接觸COVID-19病毒的威脅,也同時降低流行性感冒、季節性感冒或其他透過飛沫傳染的疾病傳播的機率。

然而隨著COVID-19疫情自2023年初陸續趨緩,各國的口罩令逐漸開放,各種藉由呼吸道傳播的病毒們似乎開始蠢蠢欲動,而人們也因為這三年防疫規範,已經很久沒有接觸到這些病原,對這些病原抵抗力也比過去要差,很多免疫學領域的專家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免疫負債,這種免疫負債在小朋友年長者免疫力低下的族群特別常遇到,當遭遇這些傳染性疾病時也特別容易演變成重症。


免疫系統-身體裡的十萬大軍


免疫系統是人體用來抵禦外來病原體的防禦工事,就像是人體的軍隊和城牆一樣,確保人體不會遭受這些外來病毒、細菌侵襲而生病。然而免疫系統的健全,有賴於充足的營養和休息,才能產生足夠且健康的免疫細胞及抗體,在外來病原體侵入時才能當一個稱職且驍勇善戰的戰士,打完仗之後也才能快速恢復好能迎戰下一次的入侵。

此外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文獻證實,腸胃道裡有很多共生菌叢與人體的免疫系統息息相關,消化道內的益生菌(好菌)越多,壞菌就越少。這些好菌可以製造對免疫系統有幫助的物質,同時也會佔據消化道中的生態棲地,讓病菌比較難在體內生存繁殖。


免疫低下的常見原因





銀髮族長輩們因為身體慢慢在衰退,消化功能比較差,營養的吸收會比年輕人差,也就比較不容易產生充足的抗體,生病後也比較難修復。常常攝取不健康的食物,或是營養攝取不充足,也會讓免疫細胞增生的效率比較差、產生抗體速度比較慢,另一方面腸道也比較少好菌,會讓免疫系統功能比較低下。有些人先天免疫系統功能就有缺陷,或是後天受到病毒感染,使免疫系統功能癱瘓掉,也會比較容易遭受感染。

癌症患者在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的時候,因為部分化療藥物具有抑制骨髓造血幹細胞增生的副作用,白血球會比較低,因此在接受化/放療期間,患者的免疫功能比較低下,很容易因為小小的感染便會引發敗血症。

除了營養以外,充足的休息、規律的日常生活,對於免疫系統的正常發揮也是非常重要的。充足的休息才能讓身體有足夠時間可以修復受損的組織、器官,如果長期處於過勞、精神緊繃、常常熬夜、三餐不定時定量,或是常暴飲暴食,吃進很多有害健康的食物,比如高糖、高油、高鹽的食物、精緻化食物等。

一方面這些食物含有非常多的自由基,會造成身體內組織的氧化傷害,另一方面這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會造成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情形,免疫系統光是處理這些慢性發炎的情形,要處理掉這些因為慢性發炎損傷的細胞就已經應接不暇了,哪有足夠的資源去對抗外來的病原侵襲呢?

當你發現你越來越容易疲倦,常常感冒,容易拉肚子或脹氣,容易發炎,小至容易嘴破、皮膚癢、長疹子,大則容易低燒,感冒容易引發肺炎、支氣管炎傷口不易癒合,容易發生蜂窩組織炎等情形,這些正代表你已經免疫功能低下的警訊。




中醫師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前面提過,壓力、過勞、不規律的生活習慣都會讓免疫低下,我自己就有親身經歷,在中國醫藥大學念書的時候,我好不容易靠中藥,把自己照顧到半年到一年才會生病,然而自從升R3以來,幾乎一個月重感冒一次,其中有兩次甚至到支氣管炎,連續高燒幾天而須請假休息。

這兩次感冒症狀因為太不舒服,呼吸費力還會喘,高燒難退,迫使我不得不看西醫、服西藥,結果拖了快一個月都還在咳嗽,也因為服用抗生素,吃什麼拉什麼,沒什麼食慾,感冒後體力也下降很多;原本慢跑可以跑個3km,橢圓機可以用6級阻力踩半小時不覺得喘或累的,感冒後阻力都得下調到3級才踩得動,慢跑跑個5分鐘就不行了。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因為這兩次的感冒,我體重兩週就掉了3公斤,而且沒胖回來吧(苦笑)。

因為發現用西藥處理,身體恢復很慢,而且體力會很明顯下降,在六月這次感冒(對,我六月又感冒了,所以拖很久才能更新),我決定堅持用中藥來處理,用自己來實驗一下中醫、西醫到底誰比較會處理感冒?(夠有實驗精神了吧!?)

結果發現,六月這次純用中藥處置的感冒,為期只有一週,所有症狀就都沒了,就開始可以正常的日常生活,而且剛痊癒就去運動也可以輕鬆用原本的6級阻力踩橢圓機,重訓時教練還覺得我狀況比之前好很多,可以恢復常規慢跑里數也不會太累。唯一的缺點就是,體重又回來了(還是苦笑)。


感冒中西醫觀點大不同


中醫和西醫在疾病治療上一直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主要是基於中醫和西醫看待疾病與人體的觀點很不一樣所造就,但並不代表孰優孰劣,而是應該互相揚長補短,提供大眾多元的治療方案讓大眾依照自身的需求做選擇。

過去大家所能接觸到的醫學知識都是基於「生物學」、「化學」為理論基礎發展而來,用微觀的觀點看待疾病,因此會採用各種分子醫學、精準醫療的方式去面對各種不同的疾病,包括傳染性疾病也是一樣,主流醫學傾向去找出這個致病原,詳加研究它的特徵以找出可以突破它的方式;對於相應的症狀,也會找出導致這些症狀的原因、分子機轉。

中醫切入的觀點和主流醫學並不一樣,而是古人基於對自然界和整體的觀察,結合先民們生活經驗的累積,逐漸建構成的醫學理論架構。這個理論不只奠基於生物、化學,還包括物理、地球科學、曆法、地理等領域,是非常複雜的理論系統。(寫到這裡,真心覺得古代人會不會是外星人來著,怎麼這麼聰明,可以融合這麼多知識XD)

中醫會將所觀察到的現象做歸納與演繹,以感冒為例,不論是流行性感冒、腺病毒、舊的冠狀病毒、新冠肺炎,或是其他新興傳染病,對於中醫來說都歸納為「外感」,如果是傳播力比較迅猛、致死率比較高的,就稱為「時疫」。同樣面對「外感」、「時疫」,每個人因為脆弱的系統不一樣,可能有不一樣的症狀,這也是中醫亙古巨著《內經》所說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在過去克流感還沒有研發出來的時候,西醫在對付流感這種病毒性疾病通常只能採用支持性療法,除了囑咐患者多喝水、多休息以外,有鼻塞、流鼻水就給抗組織胺;有發燒、肌肉痠痛就給普拿疼、NSAIDs(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其他只能等患者身體漸漸恢復,至於感冒後久咳不癒大多給Codein、支氣管擴張劑、Actein,有些人反應可能還不錯,但也有些人跟我一樣也是咳很久,怎麼吃這些西藥都沒有明顯改善。

中醫面對這種傳染性的疾病,就像是古代軍隊打仗一樣,每位將軍會有自己的戰略,武力比較強盛的可以直接衝鋒陷陣(清熱瀉火解毒),殺敵無數;武力比較弱的可能要先補充糧草(扶正),有足夠的醫藥,或是藉由地勢的優勢(因勢利導),或像戰國時代一樣採用外交手段,聯合其他軍隊攻打共同敵人,又或是透過派出情報人員刺探敵情,又或找出內奸減少損失(化瘀、化痰),又或服降敵將。

運用不同治療方式可能產生不同反應,但最終都是以治癒疾病為其目的。因為每位醫師開立處方的臨床思維不一樣,有溫病學派、傷寒學派、實證醫學派等等,造就不同風格的治療方案,但每個治療方案都是針對病患情況量身打造的,可以說每一張處方開立過程都是精彩的臨床思辨與藝術。


中醫分期治感冒





不論感冒或是傳染力比較強的流感、新冠肺炎,從中醫觀點,整個自然病程大約都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也就產生不同階段的治療方向:

1. 初期:潛伏期

此階段病毒剛入侵,開始複製,這時候中醫可以趁病毒還沒大量複製的時候,把病原擋住,阻止病程往下進展。這時候常常會使用解表藥物,以我所跟隨的經方派來說,主要是一些桂枝湯、麻黃湯等的加減方,目的是抗邪外出

2. 中期:病毒複製期

如果前一階段沒擋住,此階段病毒開始大量複製。以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來說,免疫細胞作用,開始產生抗體大約在第七天達到高峰,這一個階段也同時是屬於邪正相爭的階段。正氣是指人體正常應有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系統抵禦外來病原的能力(衛氣),也就是免疫系統的正常作用;邪氣指的就是入侵且正在大量複製的病原體。

這個階段由於免疫系統的作用,會有高熱的情形,除了可能會用桂枝、麻黃等方劑繼續抗邪以外,中醫師可能會使用清熱效果比較強的藥物,例如石膏。

3. 後期:復原期

一般來說,普通感冒的自然病程,大約在七天會結束,但是因為免疫系統剛打完一仗,可能旁邊硝煙四起,戰火還沒全滅,可能會有餘熱未盡的情形,這時候我們正氣可能也不是很夠,但敵軍已經退出了,我們要進行善後、修復的工作,受傷的士兵(受損的組織)要休養,這時候可能會有氣陰兩虛的情形,如果這個階段餘熱還有點旺盛,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清氣分餘熱;如果主要剩一些後遺症,比如最常見的久咳不癒,則要視患者的體質決定主方。

中醫治療感冒,是讓病毒、細菌自己離開;西醫治療感冒,是把病毒殺死、讓病毒不能複製。兩種做法,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只有適合與否。


感冒用西藥,適合嗎?


其實生病了就應該多休息,身體才能比較快復原,但是現今社會生活步調快,而且工作壓力也比較大,很多上班族不敢請病假,常常會需要抱病上班,如果這時候症狀還很嚴重,頭昏昏沉沉的大概也很難工作;或是學生即將面臨大考,可能也不敢請假休息。

身為中醫師,以我的觀點,如果隔天非上班、上課不可,或是最近有非常重要的專案、考試,或是症狀真的很不舒服而影響休息的品質,少量使用一些西藥改善局部症狀是可以接受的。不過這些症狀用藥,都不應該長期使用,尤其是退燒藥

為什麼不應該隨便使用退燒藥呢?免疫系統的活化是需要一定的溫度才能達成的,稍微高的體溫同時也有助於減緩病毒的複製,如果任意使用退燒藥,免疫系統就無法正常作用,消滅病原菌,病程可能會拉比較長,身體恢復的速度也會比較慢;如果長期使用這些會影響免疫系統的藥物,也會發現越用越容易感冒、越容易生病、生病也越難痊癒

怎樣才是正確使用退燒藥呢?當患者高燒超過39度,或是未滿39度但很沒精神、食慾很差的時候,可以依照西醫師醫囑使用退燒藥。

因此感冒的時候,如果真的很不舒服,可以服用一些西藥緩解症狀,讓患者可以好好休息;另外也建議可以服用合格中醫師開立的中藥幫助抗邪外出,以及感冒後期的復原。如果免疫低下、有慢性病或是其他符合公費抗病毒藥使用資格的人,可以經醫師評估後服用抗病毒藥一個療程(抗病毒藥或抗生素需服完療程,病好了也不要亂丟,應該要交給藥局回收,以免產生抗藥性)。小朋友的感冒更建議以中藥為主。


關注我了解更多中醫科普知識
點我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