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孟鈞中醫師|中醫內科: 11月 2025 WFU

2025年11月7日 星期五

🍂天涼好個秋:讓身心都慢下來的時節養生法

 作者:魏孟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 中醫內科




時序逐漸進入秋天,最近是否感到天氣開始轉涼了呢?

秋天不僅是天氣變化的轉捩點,同時也是一個讓人既感傷又沉靜的季節,也因為秋天時節,秋風颯颯,萬物開始逐漸凋謝,大地透露蕭瑟的氣息,這種景象常常觸動了古代文人的惆悵傷感,許多傳誦千古的詩詞名篇往往是在秋天時文思泉湧而寫成,相信大家也都聽過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被貶之後,因為感傷自己懷才不遇而寫成的這首詞吧?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語還休,欲語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除了秋天帶來的悲涼感以外,秋天也是大地開始轉為寧靜的季節,是萬物「由盛轉衰、由動轉靜」的時節,也是調整身心、為冬天儲備能量的關鍵時刻。正如《黃帝內經》所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歛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用白話說:早睡早起、讓心安靜,把精力收回來,就是秋天最合拍的養生。


🍁秋天怎麼「變」:先懂氣候,再懂身體

秋天是陰陽交替的時節,天氣變化也如三段變奏一樣高潮迭起。這種忽冷忽熱、陰晴不定、温度劇變的天氣,對人體來說是一場考驗:

初秋仍帶著夏天殘留的濕熱,如同秋老虎,讓人煩躁;
中秋之後「燥氣」逐漸當令,開始出現乾燥相關的症狀;
白露以後氣溫驟降,晚秋轉為「涼燥」,早晚溫差變動劇烈。

秋天秋風颯颯,除了大氣變化劇烈以外,同時也因為秋天空氣中濕度下降,因而有「燥」;當「燥氣」太過,就是中醫所說的「燥邪」。中醫認為,秋季屬「金」,與「肺」相應,因此「肺」也特別容易被秋天的天氣變化所影響。

肺主皮毛,司呼吸,肺的病症常常在初期時就會表現在皮膚表面,例如臨床上肺炎、支氣管炎的病人,即使沒有發燒,皮膚表面也常摸起來烘烘熱熱的;又或是一些呼吸道慢性發炎的病人,也可以在皮膚表面,尤其在肺經循行經過的區域摸到凹凸不平或顆粒感、粗糙的感覺。這些都是肺主皮毛在臨床的解讀。

「肺」是特別嬌嫩的臟腑需要足夠的水份滋潤,才能維持表面的水嫩,因此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當秋燥來襲時,「肺」往往首當其衝,這種嬌嫩的臟腑(嬌臟)最容易因為「燥邪」受傷,因而引發與「肺」相關的一系列症狀,或讓原本就有的症狀加重,臨床上很常見原本呼吸道就比較敏感的人,進入秋天就開始頻繁乾咳、喉嚨乾痛、鼻孔乾裂。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順應秋天自然界的變化來養生呢?


🍁秋季養生的核心—秋收、潤燥


在中醫師眼裡,養生秘訣不外乎「順應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規律,到了秋天應該是作物開始豐收的季節,更是辛苦一年的成果終將得到回報的時候,收穫的莊稼都會作為過冬的資糧,俗話說,「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若想安穩舒適的度過漫長又寒冷的冬天,入冬前的調攝是非常重要的,尤其秋天更是入冬前為過去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補救的機會

前面提到了,秋天的天氣變化非常劇烈,而且空氣濕度下降,大氣變得乾燥,燥氣當令,最容易侵犯「肺」而產生相關症狀,因此潤燥、養肺是秋季養生最重要的觀念。

那我們有什麼具體的做法呢?




多補充水份

因為空氣中濕度明顯下降,秋季天氣以燥為主,因此要適時補充水份,才不會讓嬌嫩的肺受到燥邪侵襲。

保持心情愉快,親友團聚聯絡情誼

在古早的時代,秋天常常是朝廷處決犯人的季節,而且秋天景象給人蕭瑟的感覺,會讓人不自主的感傷起來,有相關情緒障礙的人也常常因此被觸動,古人觀察到這些現象和心理活動,於是在中醫「五志」裏,秋同時也對應到「悲」,因此我們常說「悲秋」。心理調適在秋季也是重要的一環,可以找親友聚聚,聯絡情感,緩解因為孤獨而誘發悲傷的情緒反應;此外也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歡從事的活動、可以讓自己內心平靜的方式,或是其他可以讓情緒得到出口的方法。

適時增添衣物

秋天天氣變化非常劇烈,溫差很大,陰晴不定,肺為嬌臟,最易受到影響而著涼、感冒,或誘發其他呼吸道症狀,因此適時的增添衣物,避免受風著涼,也是秋季養生的重要課題。

臉部按摩

秋天的乾燥除了影響口唇、咽喉和呼吸道以外,眼睛也容易因為乾燥而有刺激感,常會感到痠澀、刺痛,尤其是有乾眼症、乾燥症的病人,更容易在秋天引發相關不適症狀,我們可以用手指指腹輕輕按摩眼睛周圍,眼睛周圍有許多穴道分佈,局部穴位按摩可以改善眼睛周圍血液循環刺激淚腺分泌以滋潤眼睛,緩解不適感;此外,下臉頰和耳朵下方有唾液腺分佈,按摩這些地方可以促進唾液分泌,滋潤口腔和咽喉

注意皮膚保濕

秋季天乾物燥,皮膚也很容易乾癢,甚至脫屑,因此除了喝水以外,皮膚保濕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蔬果裡面富含各種維生素、礦物質,除了可以增加水分以外,也可以補充天然的抗氧化物,減少身體的發炎,也具有滋陰潤燥的效果,讓皮膚維持水噹噹。

白色在中醫眼裡對應到「金」,可以入肺潤肺,滋養肺陰,像是水梨、蓮藕、山藥、牛奶、白木耳、蓮子等食物都是很好的潤肺食材,白木耳也可以和蓮子一起,加入枸杞、大棗一起燉煮,就是一道好吃的養生甜品。

蜂蜜裡富含益生菌、寡糖和許多微量元素,可以滋潤我們的腸胃道,對於容易便秘的老人家是非常好的天然甜味劑,可以補虛,也能養陰潤肺;秋天容易口乾舌燥,可以吃酸的東西來刺激唾液分泌,例如甜檸檬、橘子、梅子都是很好的食物,可以生津止渴潤燥

此外,隨著秋天將進入尾聲,冬天就快來到,可以開始儲備能量以過冬,飲食上可以多攝取一些營養豐富的湯品來滋養脾胃。




但有些東西就最好別碰,或是淺嘗輒止了,像是辛辣、刺激性香料、油炸、燒烤的食物因為高溫烹調、高度加工食物,除了會增加身體的發炎反應、加重消化的負擔以外,更重要的是在中醫觀點中,這些都是燥熱、傷陰的食物,會讓我們在秋天本來就收斂、收藏的津液被消耗,菸酒也是一樣的原理。

深焙的咖啡也是容易化燥的飲品,咖啡除了會利尿以外,咖啡因的代謝也需要大量的水份,每喝一杯咖啡,就要比平常多喝一到兩杯的水才能把咖啡因代謝掉。另外,因為要為嚴冬預作準備,因此所有可能會影響到冬季健康的東西都要盡量避免或減少,冰品就是其中一種,過食冰品會影響到脾胃的功能,而脾胃是氣血生化的來源,也是後天之本,而影響冬天時的健康,讓手腳冷吱吱。所以說了這麼多,喝溫開水最好。


🍁穴位按壓保健—雙手養好肺





頰車、廉泉:頰車位於下頷角上的肌肉,按下去會有明顯痠痠的感覺;廉泉位於甲狀軟骨上方。兩個穴位都可以促進唾液分泌,減少口乾舌燥。




列缺:位於橈骨莖突下的凹陷處,大約距離腕橫紋1.5寸,是肺經的絡穴,同時可以通任脈,和照海穴(內踝下方凹陷處)搭配使用可以緩解咽喉疼痛、沙啞、咽乾咽痛等症狀;此外又屬肺經穴位,因此可以宣肺平喘,補益肺氣,改善呼吸道症狀。




合谷(虎口):位在手背食指的第二掌骨中間,貼骨的凹陷處,為大腸經原穴,是大腸經經氣入臟腑的地方,在中醫理論裡「肺」與「大腸」的關係非常密切,是一起發揮臟腑生理功能的好夥伴,而且此穴也是「四總穴」之一,「面口合谷收」,因此涉及顏面、口脣、咽喉的症狀都可以使用合谷,是重要的穴位,具有疏散風邪、通竅、清瀉肺熱的效果,臨床上也可以用來改善諸多感冒的不適症狀與消化問題,促進排便,還可以退熱、消暑。




太谿(溪):位於內踝尖與阿基里斯腱連線之間的中點,屬於腎經原(兪)穴,因為腎經有經過咽喉,且腎主水液,主納氣,因此刺激太谿穴可以改善咽喉乾痛、呼吸喘促等症狀,更年期的燥熱、盜汗也可以使用這個穴位。




照海:本穴位在內踝尖下骨縫處,屬於腎經的穴位,同時可以通行奇經八脈的陽蹻脈,古人認為這個穴位是腎經經氣匯集如海般的位置,因此取名為照海,與列缺穴有助緩解咽喉乾癢腫痛等不適症狀,也可以改善聲音沙啞、便秘、小便不順暢等症狀。


🌕讓秋天成為你與自己對話的季節


秋天不是冷漠的季節,而是溫柔的提醒。提醒我們,該收斂情緒、該滋養身心、該重新找回生活的節奏。當你學會在秋風中放慢步伐,不再與時間競跑,你會發現,「養生」不只是保健,更是一種懂得與四時共舞的智慧。

願這個秋天,你的肺氣清潤、情緒平和,在涼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定力量。🍁


點我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