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安寧照顧(Hospice care)的起源竟然與天主教有關,原本是接待長途朝聖者的中繼站、休息站,後來慢慢延伸為照顧受傷或病重路人,到了十九世紀,西方多國已成立許多安寧照顧機構,照顧瀕死的患者。
現代安寧緩和醫療在1967年開始,起源於英國桑德斯博士(Dr. Dame Cicely Saunders)。這位桑德斯博士結合護理、社工與醫師的專業背景,在英國設立第一所安寧養護機構——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院,結合中古世紀收容所與現代醫學的背景知識,照顧、減輕生命末期病人和家屬的身心靈痛苦,以病人為中心,照護患者和家屬的生理與心理需求,重視症狀控制、專業合作、志工參與、悲傷輔導,而為現代安寧緩和醫療立下典範。
世界安寧照護的發展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安寧緩和醫療為「針對面對威脅生命之疾病的病人與家屬的一種方式,其目標是藉由早期偵測及無懈可擊的評估與治療疼痛及其他身、心、靈的問題,預防及減緩痛苦以達提升生活品質之目標。」,尤其強調五全照顧: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著重在以團隊照顧的方式滿足病患及家屬的需求,緩解疼痛及其他身、心、靈痛苦,並協助家屬調適在病人的臨終階段與死後哀傷。隨著世界衛生組織對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的重視,全球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進行安寧緩和醫療照顧,安寧緩和醫療領域也開始專科化,在分工日漸細緻的醫學界中成為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開始安寧緩和照顧的浪潮中,日本是亞洲最早開始融入安寧緩和醫療概念於醫療照護系統的國家。從1973年起,在大阪開始發展,1981年成立首間安寧病房。但是在《Dr.コトー診療所》系列於2003年開始播出的時候,類似劇中五島醫生對於明爺爺這種居家/社區安寧緩和醫療的型態還沒有廣泛的被接受,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前篇文章中要特別介紹《Dr.コトー診療所》這一集,因為五島醫生對明爺爺的照顧模式和臨床專業判斷,非常符合理想的居家/社區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的樣態與理念,是走在日本社區安寧緩和醫療計劃之前的觀念,在這之前,日本仍然是以醫院的安寧病房照顧為安寧緩和醫療主力。2011年後,配合WHO政策,日本政府展開社區安寧推廣計畫,投入巨額預算建構跨區域照護網絡,協助基層醫療機構接軌安寧理念。
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
台灣自1987年起步,經歷制度建構與政策推進,逐步成為亞洲安寧照護的重要典範。1990年首間安寧病房成立,之後陸續有居家安寧、社區照護、非癌末期病患納入(包括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大腦變質、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及慢性腎衰竭)等制度創新。2014年起,基層診所也能申報安寧服務。
不同於日本的限制,台灣的健保制度、醫療密度與宗教參與使得安寧療護更具人性與完整性,特別是在心靈照顧層面,透過牧師、法師、志工等多方合作,除了照顧到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需要,也同時提供靈性照顧,這兩大特點使台灣擁有高品質的安寧緩和醫療照護。現在,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更融入了中醫的元素,讓患者即使在生命末期,處理各種不適症狀時也可以有西藥以外的選擇,讓生命末期的患者也可以享有有尊嚴的生活品質。
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末期患者的休息站,有尊嚴的開始下一段旅程
很多人都有一個迷思,認為進入安寧緩和病房就是在等死、是放棄,其實安寧緩和醫療不僅不是「放棄治療」、「等死」,而是最積極的照顧,重視病人的需求,改善患者各種因為疾病末期的不適症狀,讓病人在舒適的環境中,好好跟自己所愛的家人、朋友相處,珍惜還能跟親友相處的機會,「道歉」、「道愛」、「道謝」、「道別」,讓病人不會帶著遺憾離開人世。
愛在心蓮病房——中醫在安寧緩和的角色
還記得那個「十全十美」的故事嗎?透過中西醫整合照護,同時也因為患者對中醫團隊的信任,以及搭載溫暖的雙手,不僅減輕了長久以來的腹水和下肢水腫,替她減緩了腸阻塞造成的不舒服,也讓她可以趁她意識還清楚的時候從容的和自己最愛的家人討論接下來的安排,包括告別式要怎麼進行、會場怎麼佈置、要穿什麼樣的衣服、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安葬;同時也讓她看到女兒穿上婚紗的樣子,淺嘗了她期待了很久的梅酒和冰淇淋。在台灣,安寧緩和醫療逐漸與中醫結合,提供患者西藥以外的選項。
中醫在心蓮病房,可以用針灸的方式,改善病人的消化道機能,例如腹部脹氣、腹瀉、腹痛、消化不良;也可以透過艾灸儀,增進體力,改善癌因性的疲勞和食慾不振。有些病人在臨終前可能會有譫妄的情形,病人可能也會開始躁動、恐懼、焦慮,也可以透過呼吸導引,或是針灸、艾灸儀、按摩等方式,舒緩他們的情緒,讓呼吸歸於平順,也同時安定家屬的心情。有些醫師也有芳香療法的認證,或是學過其他傳統醫學的治療方法(比如頌缽等),都是為了更進一步的幫助患者。
中醫就是這樣子療癒的存在,不只是單純的施針施藥,改善患者的不適症狀,增進患者在生命末期的尊嚴和生活品質,更重要的是透過心與心的交流、溫暖的雙手,撫慰患者,讓他們可以放心且無所畏懼的踏入「落日月台」,安心地完成「四道人生」。
許多人誤解安寧是「放棄治療」,但事實上,這是最積極的照顧模式。讓病人安心地回到生活本質,與摯愛的人共度最後時光。在安寧緩和醫療領域裡,中醫的角色也逐漸清晰:用溫暖的手、穩定而溫暖的語調、深厚的專業與療癒,幫助患者在尊嚴中走完旅程。讓安寧,不只是休息站,更是一種「愛的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