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孟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內科
過年期間大吃大喝,讓你消化不良了嗎?
天天應酬、各種聚餐、尾牙春酒,「巴豆度度袂消化」?
工作壓力大,就想壓力性進食,但是吃完又因為消化不良不舒服而懊惱嗎?
中醫師有什麼好方法幫助消化呢?讓我們看下去!
現代人為什麼常常會消化不良?
在農業社會,人們因為食物資源有限,只有在過年時才能享受大魚大肉或其他做工繁複的料理。隨著社會發展,食品加工業興起、農業改良、保存方式的進步,食物可以大量製造、種植、生產,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與過去相比有了極大的變化,食物種類也日益豐富,人們取得食物的方式更加方便,但因為工作也更加繁忙,或是工作壓力大,越來越多人會因工作忙碌三餐不定時、進食過多高油脂或高糖食品,或是壓力性進食。這些飲食模式的變化,成為現代人消化不良的重要誘因。
消化不良的常見成因
消化不良的成因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
暴飲暴食:短時間內攝取過量食物、頻繁的聚餐或社交聚會、餐間攝取過多零食,都會加重腸胃道的負擔,同時密集的進食也會讓腸胃道來不及處理,因而消化不良。
三餐不定時: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有些職業的人員常常會無法在規律的時間用餐,比如醫療人員也常常忙到有一餐、沒一餐。很多人也會因為長時間空腹未進食,而下一餐狼吞虎嚥吃進比平常更多的食物。長期這樣做,不僅造成腸胃道很大的負擔,消化液分泌的規律性被打亂以外,身體因為不確定下一餐是不是大餐?還是下一餐只能餓著肚子忙碌?會打亂身體的代謝,埋下往後肥胖或糖尿病的禍因。
不易消化或刺激性飲食:例如有些人有乳糖不耐症,無法吸收代謝牛乳中的乳糖,而且牛乳在中醫觀點是一種容易造成體內痰濕聚積的食物。像是米粉、冬粉、小麥製品、糯米製品、各類零食點心或其他加工食品一樣也屬於不易消化的食物;高油脂的食物會讓胃排空的速度減慢,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等重口味食物或酒精也會讓消化道負擔增加,也會刺激腸胃道粘膜;甜食、糕點、咖啡因會刺激胃酸分泌,容易誘發胃食道逆流。
飯後立即躺下或坐著:腸胃道蠕動需要空間才能慢慢將食物往下傳送,飯後立刻躺下不僅因為姿勢的關係容易引發胃食道逆流,同時飯後立刻坐著也會因為空間受限,影響胃排空。此外飯後也不適合進行激烈運動或執行需要大量動腦的任務,因為為了消化吃進來的食物,身體會優先把大量的血液供給消化系統,如果此時身體還做需要動腦的工作,或是比較激烈的運動,腸胃道的血流供應就會不足。
藥物影響:某些藥物如消炎止痛藥、抗生素、化療藥物等,可能影響到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控制,或是影響消化液的分泌、改變腸道中的菌叢,因而干擾到腸胃道的消化功能。
疾病因素或懷孕:一些疾病,例如胃食道逆流、消化道潰瘍、腸胃炎,甚至惡性腫瘤等,都有可能會影響消化功能。孕婦因為賀爾蒙變化以及懷孕後期胎兒越來越大,擠壓到腸胃道,影響腸胃排空,而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
消化不良的常見臨床表現
當出現消化不良時,可能因為腸胃道中的菌叢過量產氣而會有腹部脹氣、胃悶的症狀;或是因為刺激腸胃道黏膜,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甚至因為中醫所說的「胃氣不降」或「胃氣上逆」,出現溢赤酸、嘔吐等症狀,每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
食物如果消化不完全,打嗝出來的氣味就可能會帶有腐臭的味道;如果吃了比較多容易產氣的食物,或是吃了比較多帶有硫化物的食物,排氣可能也會有比較重的味道。如果胃食道逆流持續,除了容易造成食道灼傷以外,也會提高罹患食道癌的機會。
中醫如何看待消化不良?
在中醫的觀點中,消化系統與「脾胃」息息相關。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負責將食物轉化為人體所需的營養和能量。若脾胃功能失調,則容易產生「食積」、「痰濕」、「氣滯」等問題,導致消化不良。中醫將消化不良分為以下幾類:
- 食滯胃脘:由於不適量的飲食,導致食物積滯胃腸,症狀包括胃脹、打嗝、噁心、反胃、想吐、排便不暢等。
- 肝氣犯胃:壓力過大、情緒緊張影響肝氣疏泄,導致胃脘悶脹、噯氣頻繁、脅肋脹痛、胃酸逆流等。
- 脾胃虛寒:脾胃陽氣不足,造成胃部消化功能下降,症狀可能包括胃脹、四肢冰冷、腹瀉、嘔吐等。
- 胃陰不足:長期進食過熱或刺激性食物,傷及胃陰,可能導致口乾舌燥、口臭、胃灼熱、火燒心、食慾不振。
如何透過穴位按摩舒緩消化不良?
穴位按摩是中醫常用的調理方式之一,透過適當刺激相關穴位,可促進消化、緩解不適。

肚臍周圍按摩:腹部周圍有許多穴位,可以調節腸胃道的消化功能,我們可以將雙手搓熱後,以順時針方向輕揉肚臍周圍,可幫助促進消化、改善腸胃機能。
改善消化不良的日常生活習慣
除了按摩穴位,日常生活習慣也要好好調整,以預防消化不良的發生。
作息三餐要規律: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三餐應定時定量進食,並且避免吃宵夜。
飲食營養要均衡:多攝取新鮮蔬菜、水果,尤其高麗菜是對胃很好的蔬菜,減少高油脂、加工食品的攝取。
向暴飲暴食說不:不要大小餐,如果有特別的聚餐,可以在前後餐調整飲食內容,避免暴飲暴食,餐與餐之間也應該避免吃零食,以免影響正餐營養素的吸收。
不配電視專心吃:專心進食,減少消化道負擔,避免吃飯配電視,或是邊吃飯邊聊天、邊工作。
飯後公園走一走,拒當沙發馬鈴薯:飯後散步 10-15 分鐘,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避免飯後立即躺下。
消化不良時的飲食宜忌
消化不良時,你可以吃:
- 益生菌—可以重建腸道健康的共生菌叢,改善消化功能,減少慢性發炎,促進腸道健康,如優酪乳、納豆等。
- 仙楂餅—仙楂餅含有山楂,在中醫典籍中除了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以外,還可以消肉積,並且可以降血脂,同時也是減脂茶包常見的藥材。
- 沒事多喝水—足量的水分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增加代謝。但是當口乾口渴才大量喝水,已經來不及了,而且因為血液被大量稀釋,滲透壓明顯的改變,增加尿量,水分就沒辦法好好被運用,最好的做法是頻繁少量喝點水,每天建議總共要喝30ml*體重的水量。
- 果醋—果醋適當稀釋後,酸甜可口,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
- 護胃好食材—秋葵、山藥、木耳、皇宮菜富含黏液,可以保護腸胃黏膜,是護胃好食材。
- 苦茶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減少人體慢性發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除了可以緩解胃部發炎,也可以保護胃黏膜,是護胃好油。胃不好的人,也可以用苦茶油加醬油膏拌白飯,美味又護胃。
- 紫蘇—部分日本料理店在上桌的生魚片旁都會擺上一片紫蘇葉,用紫蘇葉包裹著生魚片入口,除了有特殊香氣,襯托出魚肉的鮮美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在中醫眼中可以「解魚蟹毒」,促進消化、減少海鮮過敏,也是治療腸胃炎的好用藥材。
以下食物要避免:
舉凡湯圓、年糕、麻糬等糯米製品,雖然口感軟Q有嚼勁,深受許多人喜歡,但是此類糯米製品較難消化,容易導致胃脹氣,同時又是高升糖指數的食物,糖尿病患者應盡量避免食用,如果真的嘴饞,也務必淺嘗輒止。
炒米粉、炊粉等加工食品容易增加腸胃負擔,要盡量避免。麵食、麵包等小麥製品相對白米不易消化,且製作過程中需要添加酵母,容易造成腹部脹氣,此外也含較多油脂,不是早餐的健康選擇。
咖啡會刺激胃酸分泌,對胃部不適者不建議過量飲用,尤其是深焙的咖啡,和中、淺焙咖啡相比之下,較容易造成發炎。牛奶在中醫眼中是個容易生痰濕,壞消化的食材,對於正在腸胃炎、腸胃不適的病人來說,應該盡量避免;油膩的食物會延緩胃排空,加劇消化不良的症狀,同時也不易消化,又會造成慢性發炎。
消化不良是中醫門診常見的主訴,只要調整飲食習慣、適當的穴位按摩以及規律的作息,就能有效改善與預防。希望大家都能擁有健康的腸胃,享受美食無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