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孟鈞中醫師|中醫內科: 1月 2025

2025年1月29日 星期三

落日月台——一場沈浸式的生命教育

作者:魏孟鈞/台北慈濟醫院中醫內科




「落日之後,必有黎明;所有終點,皆是另一個起點。」


最近,臉書上不斷跳出由「驚喜製造」打造的沈浸式體驗劇場——《落日月台》。我一直想去,卻總差那麼一點勇氣。直到一月初與好友們聚餐時,一位朋友極力推薦,我才終於鼓起勇氣與學姊夫妻一同踏上這場旅程。

與其說這是一場「沈浸式體驗」,我更傾向視為一場「沈浸式的生命教育」。在醫學院時,我們學過無數課程,但有一門課,教授們永遠無法用紙筆測驗,也難以真正講清楚,卻是每個人一生都會面對的課題——「生與死」

你可曾真正思考過死亡?
你知道,生命其實是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的嗎?
《落日月台》 透過逼真的場景、溫暖而友善的氛圍,引領我們踏上一段從落日到黎明的獨旅,讓我們在靜謐與深思中探索生命的意義。然後,我們學會珍惜——「每一天,都要好好醒來。」

這篇文章沒有贊助,只有滿滿的感動。我會儘量避免劇透,但有些部分,或許無法不說。無論你是醫師、護理師、物理/職能治療師,還是醫學生、一般大學生;無論你是成功人士、各領域的專業者,或是對人生迷惘、對生命充滿疑惑的人,我都誠摯推薦您來一趟 《落日月台》,一段重新認識自己,找回自己,放下遺憾的旅程,然後,再次醒來


介於日與月之間的落日月台


如果把死亡比喻為落日,把生命的誕生比作黎明,那麼,從落日到黎明之間,就是一段漂泊不定的混沌時刻。這是一段旅程,你可以稍作歇息,回顧自出生以來的快樂、悲傷、憤怒與遺憾,然後,準備邁向下一個旅程。

你可曾經想過:
如果生命的終點近了,你希望自己的告別式是什麼模樣?你想要怎樣的氛圍?
在離開前,你最想見的人是誰?
有沒有未竟之事,希望摯愛之人能為你完成?
你希望,在什麼音樂聲中醒來?
醒來後,最想見到誰?又希望對方對你說些什麼?你又想對他說什麼?

我曾以為,自己已經思考過這些問題無數次,然而真正面臨時,我卻難以回答——或許,因為我根本還沒想清楚。如果此刻真的走到了終點,還有什麼事,是我還沒完成的呢?腦海中浮現的答案,竟然是——「我什麼都還沒做啊⋯⋯」然後,眼淚便止不住了。我曾無數次幻想自己達成各種目標的模樣——成為受病人信賴且溫暖的主治醫師、努力培育中醫學生、帶領團隊查房、推動中西醫整合、致力於中醫基礎研究……或者,帶著家人環遊世界、體驗不同文化、看遍世間美景……,即便到了生命終點,我仍希望一切都能安排妥當,再瀟灑的離去,離去的身影也要不帶走遺憾與哀戚。


落日之後,黎明之前


躺在病床上,戴上眼罩、耳機,經歷過高潮迭起的人生,是該休息一下。耳機裡傳來的是醫院裡熟悉的場景,是急救時團隊間的呼喊聲,直到心電圖一聲長長的『嗶——』。閉著眼睛,我回想起了幾年前阿嬤過世的那一天,這也是目前對我來說重要的遺憾之一。2019年底,當時的我已經是後中四年級,剛穿上醫師袍、授袍典禮才剛過,離開了學校進入醫院,當初為了離家近一點,加上本來就打算畢業後要在北部發展,不會騎機車也不會開車的我選擇了搭捷運上下班非常方便的亞東醫院。

阿嬤有高血壓、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照顧其實不容易,為了讓阿嬤獲得比較妥善的照顧,我們終於挑到了一家可以收患有失智症住民的機構,並且全家都會盡量撥時間每天去探望阿嬤,跟她說說話,陪陪她,帶她喜歡吃的食物給她吃。

那是一個太陽僅供照明功能的星期六,我們一如既往的帶著阿嬤喜歡的木瓜去看她,大姑姑、小姑姑也輪流去看她、餵她,阿嬤那天似乎精神也很好,跟姑姑們說了不少話,阿嬤顯得心情很好,而且失智很久的她忽然想起來我想當醫生,也準備要當醫生。

當天傍晚阿嬤好像有點感冒了,爸爸和弟弟開著車載阿嬤到全家常看的診所就診,診斷應該是病毒性腸胃炎。隔天,爸爸帶著弟妹一如既往的到機構去看望阿嬤,妹妹察覺到阿嬤比平常沒反應,似乎不太對勁,夾上血氧機赫然發現血氧只有70%左右,隨即呼叫救護車送到桃園榮總急診室,家人在親眼目睹阿嬤經歷搶救措施之後,醫師建議「讓阿嬤好好休息了」,便打電話給剛抵達亞東醫院不久的我。

一聽到這個噩耗的我隨即請了假,飛奔回桃園,一路上眼淚不爭氣的不停流下,從板橋到桃園,平常不過半小時的路程,在那時對我來說就跟兩三小時一樣漫長,沿路上看到的不是往常的風景,而是從小到大跟阿嬤生活的回憶。到了桃園火車站後,立即攔下一台計程車,驅車前往桃園榮總,那時阿嬤已經移到往生室,也拉上了拉鍊,阿嬤的一生就畫下了句點。

思緒回到了體驗活動現場,我聽著耳中傳來的急救聲音,眼前因戴上眼罩而一片漆黑,感覺到有人抓著我的四肢又放開,有人把我推到其他的空間;急救結束後耳邊傳來醫護人員的交談,一切就像是什麼也沒發生過一樣,但我已經到了下一個地方。

忽然,有人把我眼罩拿下來了,耳機也拿下來了,這是落日月台的第三站吧,窗上映著微光,房間裡不算漆黑,但也不是寬敞明亮。

「你知道這是哪裡嗎?」可能是在往生室?還是在冰櫃裡?

「在離開這裡之前,你可以再問一個問題。」我會遇到跟我同行的同伴嗎?他們也是經歷了一樣的場景嗎?

「你晚點就會知道了。」接著,就來到了下一站。



你覺得這是日出,還是夕陽?



(照片:Canva)


我來到一個房間,裡面有一幅很大的圖畫,還有一顆看起來像棕梠樹的植物,以及一艘木船,看上去頗有南洋風情,感覺頗愜意。啊!還有一個人在等著我。我蹣跚地爬進了木船,那人示意我找個舒服的姿勢坐下來。那人指著畫「你覺得這是日出還是夕陽?」嗯,看起來是日出。「你喜歡看日出,還是喜歡看夕陽?」夕陽很美,可惜也代表一天即將結束,要進入黑夜了。


接下來的是一連串的靈魂問答,與其說是他問我,更像是他讓我有機會好好回顧我目前為止的人生。這些問題,不好回答,但也不難回答。我以為就是像我回答的那樣,但現在回想,好像又不是,而是既清晰又模糊的自問自答。


去年我努力的準備住院醫師論文發表競賽、撰寫論文、投稿、反覆修改、論文接受,我以為這個努力達成目標所帶來的成就感讓我快樂,但其實好像也沒想像中快樂;去年一位跟我很要好的病人,一位像兄長般提點我的病人忽然病情急轉直下而逝世,確實讓我很難過也很遺憾,但我所遺憾的,似乎也不止這件事;我常常想像著自己在專業領域中獲得信賴與肯定,後面跟著一大批學生,不管臨床、教學或是研究都有卓越的成果和重大貢獻,但是我捫心自問,這真的是我對未來的願景嗎?真的是我未來想要成為的樣子嗎?原來我沒有如自己預期般的了解自己。


過了不久,跟我同行的學長進來了,在互相給予祝福之後,我繼續前往下一站。



告別過去的遺憾


時間也許可以癒合實質傷口、沖淡一切情緒反應,但是有些事,時間過去了就無法補救或逆轉的了,像是「後悔」和「遺憾」。不要仗著年輕時間還很多,就無盡的浪費,時間不會等人,閻羅王也不會,都說時間無情,人生無常,想到對的事、利益群體、有意義的事,或是跟誰的承諾與約定,就應該把握當下去做,畢竟我們不知道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


我口中念念有詞,想著跟去年過世讓我很難過的那位「學長」、在學期間只有約成功一次後面一直見不了面卻在好不容易約好要慶生的前幾日過世的大學好室友,以及來不及看我真正穿上醫師袍就過世的阿嬤。感謝他們在適當的時候走入我的生命以及離開我的人生,教會我珍惜與愛。


在喝下象徵「孟婆湯」的補湯後,我順著吊掛著的鈴鐺,來到我的生前告別式。看著布幕上哭得泣不成聲的自己(也就是開頭的靈魂拷問),房間裡放著幾張椅子,椅子上放著一束一束的花束,佈景是白色的,但不是那麼冰冷、嚴肅、哀戚,反倒是有點溫馨。


這確實是我所希望的告別式氛圍,我希望我的告別式就像畢業典禮一樣,象徵著我從這一世滿載而歸的畢業,帶著親友的祝福,離開了這個教了我很多事情的「學校」;我希望我人生的畢業典禮充滿溫馨與歡笑,大家一起回憶著過去與我探索世界、感受生命的美好,還有一切有趣、快樂、溫馨的回憶。我希望我的離開,不是帶走痛苦、怨恨、憂傷、遺憾,我也希望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可以繼續好好的活下來體驗人生,帶著我的祝福好好活下來。



重生


推開了下一扇門,進入了有點文青風格的小房間,裡面一名漂流者坐在鋼琴前,示意我到她旁邊坐下來。她輕巧的彈奏著鋼琴,從高音到低音一路彈下來,接著也讓我接著彈下去。每個人都會有走向終點的那一天,每個人人生中的曲目長短不同,但也都有彈完的那一天,但是一路上都會有不同的人來陪伴我們,並在某個時間點離開。


就好像在搭一趟名為「人生」的單程列車,一路上飽覽各種風光,每一站都會有不一樣的人進來跟我們共處在同個車廂,同時也有一批人會在不同的站下車,直到這班列車的人都下車了,就開始下一趟的載客。一路上我們並不孤單,因為身邊總會有愛著我們的人,以及我們所愛著的人。走向終點的過程,其實也不那麼可怕,因為走向終點之後,生命還是會週而復始的用另一種方式重生。


我再度被引領到下一個房間,這次不一樣的是,有一張溫暖明亮的大床,播放著音樂。漂流者引導我在這張床上躺下,眼睛閉起來,耳邊傳來熟悉的歌聲,原來就是開頭我所填的歌曲——《因緣如此》(姜育恆),在熟悉的歌聲中,漂流者慢慢地引導我醒來,重生,然後握著我的手,說句「你好棒,你辛苦了」。然後我就走出門,把其他的情緒留在裡面。這次之後我告訴自己,接下來的每一天,我都要好好把握。





2025年1月5日 星期日

走過2024,展望2025,盤點足跡,迎向未來

作者:魏孟鈞 /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內科





算一算,自踏入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已經邁入第四個年頭。從青澀生疏、尚帶菜味的R1,到如今進入R4,成為中醫部第一位接受中醫內科專科醫師訓練的住院醫師,更肩負起中醫內科總醫師,這段旅程可說既充實又感慨萬千。


2024年到2025年,對我而言是嶄新的里程碑。這一年,我照顧了更多不同類型的病人,每個會診都是新的挑戰,聽聞了無數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不斷反思:我是否不負醫師袍所承載的責任?是否以努力與成長實踐了自己的初衷?我也期盼自己能啟發學弟妹,成為他們的標竿與榜樣。


我相信,醫者的每一分努力、每一滴汗水與淚水,與病人攜手奮鬥的每段故事,都能交織成生命中動人的樂章。更重要的是,我們用實際行動告訴社會:中醫能做的超乎想像,中西醫整合治療不僅是未來的趨勢,更讓擁有這項完善醫療模式的台灣民眾倍感幸福


曾經,我以為身為中醫的我,對重症醫學的熱忱注定無法實現。然而,自2024年起,在現任中醫內科主任的帶領下,我接受了專科醫師訓練。截至目前,照護的會診病例已達97例,其中包括22例急性呼吸衰竭的困難脫離呼吸器個案,以及64例惡性腫瘤患者。這讓我深刻體會,中醫在重症照護中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


我深信,實習醫師的職涯發展與他們所接觸的住院醫師息息相關。住院醫師的一言一行、與病人互動的方式,甚至醫病關係的經營,實習醫師都會潛移默化地學習。因此,我認為住院醫師的價值,不僅在於獨立照護病人、帶領實習醫師照護會診病人與指導實習醫師病例撰寫,更在於啟發思考並成為實習醫師的role model


在學弟妹接手第一個病患時,我會親自指導他們解讀會診單、Admission Note、歷次就診紀錄、檢驗報告等重要資訊,並適時提供教學引導。有時還會模擬醫病對話過程、演練chart round。在報告準備的過程中,我甚至比學弟妹讀更多書與最新研究,補充學弟妹的專業知識,並提供格式與排版建議,讓他們能自信地分享成果。此外,我也一字一句認真批改病例作業,並適時給予回饋。雖然我並非最有經驗的臨床教師,但我相信我的教學能讓學弟妹有所收穫。


醫院的發展離不開研究能力的提升。自R1起,我便主動參與中醫內科與胸腔內科的研究團隊會議。儘管我有生醫背景,也曾從事四年研究工作,但接觸新領域的基礎研究仍感到吃力,甚至經常聽著會議睡著。然而,隨著經驗的累積,我漸漸能跟上討論,甚至參與研究論文撰稿。在中醫內科謝伯駿主任與藍冑進主任的支持下,我完成了人生第一篇論文。





為了不辜負這得來不易的機會,我參加了新思維課程「醫學論文寫作工作坊」與「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在主任與團隊的協助下,不斷修訂,終於在國醫節發表論文壁報,並解鎖住院醫師研究論文發表競賽的成就。感謝過去的自己,勇敢挑戰,完成了原本以為遙不可及的目標。


此外,我也積極參與鄭宏足院長創立的「台灣福爾摩沙經方中醫學會」,並擔任理事,希望與學長姐一同推廣經方,讓更多中醫師體會經方藥簡力專的魅力。在學會讀書會期末聚會中,雖然過去一年因忙碌參與不多,但仍感謝老師與同道的包容與支持。同時也欣慰地看到越來越多學弟妹參與經方的傳承,期望學會未來能更壯大,為中醫界帶來更多交流與進階課程。






未來的期許:邁向中醫內科與重症醫學的新高峰


展望未來,我期許自己能在專業與熱忱的交織下,持續突破,實現更多可能。首先,我希望我能深入發展中醫內科重症醫學,成為北台灣中醫內科重症醫學的權威醫師之一。我期待北慈中醫內科能逐步成為北台灣的中醫內科重症醫學訓練中心,培養後輩醫師重症照護能力,共同提升中醫重症醫療水準。


同時,我將投入更多精力於心血管疾病的中西醫整合照護,特別是針對周邊動脈疾病與心臟衰竭,深化心血管重症的臨床實務與研究。我相信,中醫與西醫的相輔相成能為患者創造更多治療契機,而這也是我持續努力的方向。


此外,我計畫強化中醫內科與經方專業的整合,並與心臟內科攜手展開深入的研究與共照合作。這不僅能拓展中醫在心血管醫學中的應用領域,也能推動更全面的跨科整合,為患者帶來全人全程的照護。


我也期望有朝一日,中醫內科能以堅強的實力贏得全院信任,成為重症加護病房醫病共享決策中的重要角色,真正實現中醫與西醫平等合作的價值。


在學術方面,我期許自己每年完成二至三篇研究論文投稿,努力成為最具研究潛能的中醫住院醫師順利升任主治醫師後,繼續致力於中醫內科的臨床、教學與研究工作。我期望以紮實的研究與臨床成效,為中醫的臨床應用與學術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後,身為「台灣福爾摩沙經方中醫學會」的一員,我也希望能參與書籍的編寫與出版,讓更多人了解經方的魅力與力量,為中醫傳統智慧的發揚與傳承貢獻一份心力。


回首過去一年,雖然挑戰重重,但感謝一路相伴的病人、學弟妹、老師與同仁。展望2025,我將以更大的熱情與努力,迎向未來,繼續在中醫的道路上留下堅實的足跡。